那些從電視上消失的女孩們

那些從電視上消失的女孩們
不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女孩們持續從電視上消失,她們到哪裡去了?

翻譯來源

TV's Disappearing Girls

日期 / 2020 年 1 月 17 日

作者 / 費恩 (M. K. Fain)

譯者 / 喵旅人

校對 / 推特迷因

作者瑪莉·凱特·費恩 (Mary Kate Fain) 為女性主義作家,美國 4W 女性新聞的創辦人和編輯。

這篇文章將會提到以下影集的部分劇情:《拉字至上 (The L Word (2004))》1、《莎賓娜的顫慄冒險 (The Chilling Adventures of Sabrina)》、《乖乖女 (Good Girls)》、《冏女大翻身 (The Mick)》。


一眨眼你就錯過了。電視上本已罕見的、不符性別規範 2 女孩們正在消失,儘管電視劇早就以殺死蕾絲邊角色如「犧牲同志套路」3 的慣例而聲名狼藉,但是現在電視上不符性別規範的女孩們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被消失:她們被變成了男孩們。

雖然與電視上不符現實的兒童角色相較,這是一個較新的問題,這個趨勢可以說是始於 2006 年,電視劇《拉字至上》中最具爭議性的角色之一:麥克斯·斯威尼 (Max Sweeny)。

麥伊拉 (Moira) / 麥克斯 (Max) (丹妮拉·席 (Daniela Sea) 飾)
來源:Showtime

麥克斯由丹妮拉·席 (Daniela Sea) 4 飾演,一開始以麥伊拉 (Moira) 的身份登場,是一位帥氣的女同性戀,與《拉字至上》中其他很婆的口紅蕾絲邊形成鮮明對比。麥伊拉的角色極具開創性。雖然《拉字至上》大部分橋段中所描繪的蕾絲邊,都是男性可能想得到的──高挑、苗條、富有、性感,而最重要的是非常陰柔,身處其中的麥伊拉則讓人耳目一新。即使是蕾絲邊萬人迷尚恩 (Shane) (由凱瑟琳·莫寧 (Katherine Moennig) 飾演) 以看似男孩般的雌雄莫辨而聞名,她的表現仍在可接受的性別界線之內。

但麥伊拉不同。她真的很陽剛,與其他女性角色相比,她被描繪成來自較低的社會階層,並從事傳統上屬於男性的工作 (科技業) 而遭受性別歧視。當麥伊拉變性成為麥克斯時,電視劇界失去了當時可能是唯一一位明顯不符性別規範的女同性戀。是的,麥克斯在生理上仍是女性,但她在劇中突然獲得了男性特權 (她得到了以女性身份現身時被拒絕的程式工作),她的性取向也改變了──她突然開始與男性約會。《拉字至上》在跨運風行前就將同性戀給跨了,十四年後,電視上不符性別規範的女孩們將感受到這件事的後果。


《莎賓娜的顫慄冒險》是一部浮誇搞怪、標榜女力的獵殺惡魔劇集,它與《魔法奇兵 (Buffy the Vampire Slayer)》很類似。但即使《魔法奇兵》在呈現女同性戀角色方面具有開創性,《莎賓娜》在這方面並不如其前輩出色。

《莎賓娜》第一季中向觀眾介紹了蘇茜·帕特南 (Susie Putnam) (由拉克蘭·華森 (Lachlan Watson) 飾演),她是一名在學校受到運動員霸凌的女同性戀。有一次,男孩們把她打得嘴唇流血,並對她進行了性侵犯──他們掀起她的衣服看她胸部。她想打籃球,但開始的時候總是被拒絕,因為學校只有男子籃球隊。蘇茜也明顯不符合性別規範,她留短髮、穿傳統「男孩」風格的衣服。作為一個不符性別規範的女孩、特別又是蕾絲邊,顯然對蘇茜來說非常痛苦──考量到她所經歷的一切,難怪她想要逃離女孩身分。

很快的,蘇茜變性了──她先是變成「非二元」,然後變成一個男孩。現在她叫「席歐 (Theo)」。

蘇茜/席歐·帕特南 (Susie/Theo Putnam) (拉克蘭·華森 (Lachlan Watson) 飾)
來源:Netfilx

蘇茜明顯有身體臆形症 5 ,她就像許多其他年輕女性一樣,以女性身體生活在一個厭惡女性的世界中,並因此感到痛苦。席歐表達了將身體變性的渴望,包括移除胸部 (男孩們為了看到而性侵犯她的部位時)。在一次如發燒般的魔法夢境中,席歐甚至表示願意切斷自己的手臂,來換得一個看起來更像男孩的外表。雖然這個願望最後並沒有成真,但席歐為了擺脫女性身體而產生的痛苦與絕望,卻讓人不忍直視。她值得更好的待遇,許多年輕女孩也值得更好的,但電視影集卻告訴她們,當一個不符性別規範的女孩是不好的,而唯一的出路就是變性。

《莎賓娜》對待蘇茜/席歐的方式,和它先前常常傳達的、異想天開的女性主義訊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該劇一直以來都認真地試圖推翻父權體制,所採取的方法甚至稱得上是鐵腕作風。在第二季結尾,一支由女性組成的軍隊自撒旦手中奪取了地獄,還將神話中的女性主義象徵和替罪羔羊莉莉絲 (Lilith) 任命為新的冥界女王。但在《莎賓娜》的魔法世界中取得成功的女人們,卻是那些遵循現實世界性別規則的人。莎賓娜 (Sabrina) 是相當迷人的少女,她的宿敵兼盟友普露登絲 (Prudence) 是極富陰柔氣質的強者,莉莉絲雖然比一般女高中生的年紀大很多,但毫不掩飾自身性感的一面。陰柔氣質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在父權體制下,如果女人們想要避免更糟的命運,就會發現陰柔氣質不只被貶低還被強加給她們──就像蘇茜的命運那樣,儘管她是劇中性別歧視的主要目標之一,卻不得不抹去自身的女性身分。《莎賓娜》告訴年輕觀眾,身為女人唯一成功的途徑就是在陰柔氣質上取得成功。不然的話,你勢必得當個男人。第二波女性主義者曾努力克服的性別本質論敘事,被這部劇如此粗糙地重新演繹,對女人來說顯然是非常有害的。


將不符性別規範的年輕女孩變性的這個模式,在具有強烈女性主義傾向的影集中最為普遍。這種現象無疑是因為這些影集製作組承受了壓力,不得不從贊同這些敘事的自由派女性主義者那裡獲取「覺醒積分」6。諷刺的是,這種作法實際上反而導致更多嚴肅的女性主義者遠離了她們本應能夠享受的影視作品,美國電視台 NBC 的影集《乖乖女》就是另一個例子。

在《乖乖女》中,賽蒂 (Sadie) (由以賽亞·斯坦納德 (Isaiah Stannard) 飾演) 是外表明顯不符性別規範的 11 歲女孩,而我在看第二集前就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不符合性別規範的女孩不能夠存在於電視劇中,賽蒂會被變性,這只是遲早的問題。果不其然,Sadie 在第二季時出櫃,簡單地宣稱自己是個男孩。對此,賽蒂的媽媽回答說:「我一直都想要個兒子!」──這個回應讓人極度憂心,顯示出社會對男孩的偏愛。難怪賽蒂在同父異母的弟弟出生後立刻出櫃,因為這個弟弟一直是她生活中三位父母的爭執與焦點的主要來源。

賽蒂 (Sadie) (以賽亞·斯坦納德 (Isaiah Stannard) 飾)
來源:NBC

英國 LGBT 媒體《 粉紅新聞 (Pink News)》還發文慶祝這個角色出櫃:「該劇一直在探討角色的性別認同,但在決定讓角色出櫃為跨性別的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事實並非如此。正如《粉紅新聞》所述,該劇將賽蒂描繪為不符合性別規範。賽蒂留短髮,喜歡穿男孩的衣服,不想要「太女孩」的胸罩。除非性別認同完全建立在性別刻板印象上 (劇透:確實如此),否則這些行為都與角色的「性別認同」或自認是男是女的內心感覺無關。

《粉紅新聞》這篇文章接著引用了《乖乖女》的創作者珍娜·班斯 (Jenna Bans) 的話,「我們意識到自己擁有一個絕佳的機會,來講述一個不符性別規範的角色的故事。」她在接受《綜藝 (Variety)》雜誌的訪談中這樣表示。然而,《乖乖女》並沒有講述一個不符性別規範的角色的故事。該劇宣稱打扮得像男孩的賽蒂其實是一個男孩──他們完全是在遵從那些傳統的性別角色。

在《綜藝》雜誌那篇文章中,還有許多自相矛盾的敘述,展現出性別認同邏輯中最明顯的漏洞:

「選擇與出生指定性別不同的穿著或活動的孩子們,並不一定是在質疑自己的性別認同。」

真的嗎?那為什麼電視上不符性別規範的女孩們後來總是變性了呢?為什麼在《乖乖女》中,像莎拉 (Sarah) (露比 (Ruby) 的女兒) 或簡 (Jane) (貝絲 (Beth) 的女兒),這種表現得很陰柔的女孩們不變性呢?為什麼在《莎賓娜的顫慄冒險》中,莎賓娜或普露登絲不變性呢?真相顯而易見:不符性別規範的女孩們會在父權體制下受苦,並因而痛恨自己的身體,還會被人們說她們「當女孩」的方式是錯的,變性才是最明確的出路。但事實是,女人特別容易因為不符性別規範,而成為暴力和歧視的目標。


有趣的是,劇中的男孩似乎沒有得到同樣的待遇。《冏女大翻身》裡有個叫班 (Ben) 的七歲男孩 (由傑克·史坦頓 (Jack Stanton) 飾演),他喜歡穿女性化的衣服,他阿姨利用這點讓他進入女子學校。然而班不必被迫放棄男孩身份,就能獲得這樣的認同。他姐姐說:「他不是跨性別,他只是喜歡穿女裝。如果一定要說,他是性別流動的。」當然了,大多數孩子都介於超級陰柔和超級陽剛之間。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父權制性別角色的世界裡,我們大概可以預期現在被認為是「有性別的」性格特徵,會和絕大多數其他種類的性格特徵一樣,趨近一個常態分布曲線。當然,這不是我們現正生活的世界,現在世上大多數孩子都為了要符合性別規範而面臨巨大的壓力

Photo by Daniel Jurin
來源:Pexels

目前尚不清楚這種媒體呈現不符性別規範女性角色的方式,是否就是自認是跨性別的青少女不斷變多的結果,我們也尚不清楚這種呈現是否幫忙助長了這個趨勢──但很可能兩者皆是。2017 年,就在《莎賓娜》和《乖乖女》播出不久前,美國線上雜誌《石板 (Slate)》報導,青少年性別診所的女性患者與前幾年相比正急劇增加。而現在想要變性的兒童中約有三分之二是女性。

這個現象特別令人擔憂,因為許多孩子長大後,將不再認為自己是跨性別——儘管這項研究仍有些爭議,但看起來有 65% 至 94% 自認是跨性別的兒童,最終將會脫跨 (不再認為自己是跨性別),當中的許多人長大後才發現自己只是同性戀。在主流的性別認同辯論中,這些脫跨者的故事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遭到忽視或是刻意消音。據我所知,主流電視節目中從未出現過半個脫跨者。那些出現在電視上的跨性別敘事總是既性別歧視又片面,但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雖然如今電視上的同性戀角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多,但如果我們想在電視上看到符合現實的呈現方式,就必須改變對待不符性別規範的女孩們的方式。在現實生活中,任何性取向或氣質的女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當電視劇界開始展示一個不符性別規範的女性角色,尤其把她設定成一個大膽擁抱女性身分、又拒絕傳統性別角色的蕾絲邊時,這才真正挑戰了性別規範。


  1. 又譯為女歡女愛。 ↩︎

  2. 不符性別規範的/非典型性別氣質的/不符性別刻板印象的 (gender non-conforming,或 GNC),指不遵守社會對性別角色的規範、表現、行為、期望的人。以跨運標準而言,任何不符性別規範的人都是跨性別。 ↩︎

  3. 犧牲同志套路 (Bury Your Gays) 指電視劇中的同性戀角色時常自殺或遭遇他殺,被視為比異性戀角色更容易遭到「犧牲 (割捨)」。在法律仍禁止人們公開談論同性戀的年代,此類角色死亡的電視劇套路也可視為一種對同性戀身分的「懲罰」。詳見英文解說:https://tvtropes.org/pmwiki/pmwiki.php/Main/BuryYourGays ↩︎

  4. 女演員丹妮拉·席 (Daniela Sea) 後來出櫃為非二元性別者,並將名字改為丹尼爾 (Daniel)。 ↩︎

  5. 身體臆形症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 是一種影響心理健康的疾病,患者會因為擔憂外表的缺陷和瑕疵而花上很多時間,到了誇張或臆想的地步,但其他人卻未必能察覺到這些很小或根本不存在的「缺陷或瑕疵」。 ↩︎

  6. 覺醒積分 (Woke Points) 通常用以評論某些想法、文章或作為是否足夠「覺醒」,透過頒發虛構的「覺醒積分」來決定人們的思想是否達標,舉凡性別、種族、階級、環保等左派議題都被包括在內。例如:哇,這篇說數學充滿種族歧視的文章真是太覺醒了,我給他 10 個覺醒積分。近年大企業特別是影視業都受到 LGBT 團體以 SOGI (性傾向與性別認同) 為名的內容審查,不只得符合這些團體訂下的性別友善標準,還得主動置入與 LGBT 相關的劇情或角色設定,因此遭到部分觀眾的抗議甚至在票房慘遭滑鐵盧。 ↩︎

想要收到網站的最新消息嗎?

訂閱最新消息

贊助網站

支撐網站的基本營運開銷,讓網站走得更長久。

贊助網站

贊助網站

支撐網站的基本營運開銷,讓網站走得更長久。

贊助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