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男跨女以為能分到一個拉子

這些男跨女以為能分到一個拉子
再多政治遊說也無法讓女同性戀愛上男人,這不符合這些男孩們的期待。

翻譯來源

These Men Were Promised Lesbians

日期 / 2022 年 11 月 30 日

作者 / 羅伊辛·米修 (Róisín Michaux) (愛爾蘭記者,現居布魯塞爾,關心基於生理性別的權利,調查歐盟性別意識形態的影響)

譯者 / 喵旅人

校對 / 艾勒里、推特迷因

到底是誰告訴那些異性戀男性,只要改變衣櫥內容物,全世界就會把他們看作女人呢?讓他們這麼相信的人包括但不限於:您的地方政府、您國家的中央政府、您的聯邦政府、您的國家廣播公司女同約會 App「HER」 1、以及您當地的藝術中心

每當我們公開表示,女人身為雌雄二型性 2 物種中的半數,我們面對男跨女時最先發現的就是他們的男性表型特徵 3,我們就會被人大吼大叫、遭受驅逐、解僱或攻擊。但這些威脅並不會改變我們天生的性傾向。

世上最糟糕的地方

結果就是造就許多孤獨、不快樂的「跨性別女同性戀」(transbians)。因為我們所有的主要機構都向他們保證,說只有憤怒的偏執狂才能看穿他們的華麗裝扮,所以他們聚集在網路論壇上,發文度過他們的悲傷五階段 4。神奇的是,他們的五階段中第一反應通常是驚訝。

在離婚爸爸們的性感公寓自拍照中,「跨性別女同性戀」和「如何變女孩」等 Facebook 群組以及 Reddit 上的 r/MtF、r/AskTransgender 和 r/MTFSelfieTrain 等 5 討論區中,這些男人從希望到震驚,再轉為絕望和憤怒的情況,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以下的引述未經編輯、不附連結,樣本僅供參考:

「如果有人看到我的未來女友,告訴她我在家等她。」他們在加入跨性社群的前期可能會這樣說。但你如果過一段時間後再去讀他們的貼文,你會看到他們通常會很吃驚地問:「難以理解,這裡有其他人也交不到女朋友嗎?」他們詢問彼此:「為什麼我不 Pass 6 ?」然後一邊描繪那些感覺他們不像是認真想達成的、女神一般的外貌目標,他們發佈了自己噘嘴前後的照片──無論這些照片相隔六個月還是六年──還是同一個男性的照片。

怎麼會這樣?他們有官方發放的女孩證書,他們有發育不良的小小胸部,而且辦公室裡的每個人都被迫稱呼他們為「她」。那為什麼沒有人想和他們約會呢?跨性別「女性」大多是不 Pass 的。然而,社會投資甚鉅,以說服他們相信自己可以辦到。

對 #BeKind 7 殘忍

最後跨性別女性通常彼此約會,甚至在這種安排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儘管對於異性戀男性來說,這似乎很少是他們的首選。他們與現實女性的情感關係通常要不是決定暫時妥協的妻子,就是那些年輕的「酷兒」女性,她們配合他們的真理而活:跨性別女人就是女人。

有些人嘗試與他的追求者約會 (表面上是直男,但性癖是跨性別女性),隨即發誓沒有下次了。他們可能會試著以公開的跨性別身份約會,但總是難以避免開始創造真相以逃避實際的結果。有時他們成功了,這會讓他們欣喜若狂,但也只會加深群體中其他男性的悲傷。

但隨著他們的選擇逐漸耗盡,絕望感往往會加深。

「我曾經感到很有自信。但最近我所有的自信和自尊都被完全摧毀了。在過去兩星期內,我被性別錯稱 8 的次數比過去三個月還多……是每天好幾次。而且坦白說,除了朋友、家人和網路上的人之外,打從一開始,當面稱呼我為女性的人一隻手就數得出來。」

然後他們才逐漸意識到,大家一直都在騙他們,這時他們的怒氣開始累積:「我試著約會,卻開始覺得自己的外表糟透了。我做了三年的荷爾蒙治療、面部女性化手術,但我還是馬上就被拒絕了,因為她們看得出來……而且不想和跨性別女性在一起。」

你很真實,你很漂亮,你有價值

他們對彼此在「HRT (荷爾蒙替代療法) 9 」方面進展不佳互表同情,渴切地告訴對方他們看起來有多漂亮。這種所謂抱團取暖的行為始終如一,但隨著他們漸漸意識到這一切只是個殘酷的騙局時,他們開始發火:

「我認為這都是胡說八道和抱團取暖。如果你仔細看這些照片,我才不 Pass。這都是角度和燈光而已。我真是丟臉得想帶著這些照片鑽進洞裡去死。」而另一個人可能回答說:「你可以覺得難過沒關係的。」

他們開始稍微深入一點思考這些事:「我想知道我是唯一一個有這種經驗的人嗎:我發現隨著社會變得越來越包容,男人與術前/術後的跨性別女性約會/一夜情,已經不是那麼忌諱了。但是我幾乎不知道有哪個術前跨性別女性跟順性別女性約會/一夜情,除非他們之前就已經在交往。

他們忽然開始明白了:「如果社會視我們為女人,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女人想要和我們一夜情/約會?」他們這樣問,然後發現到:「即使是很接納我們的人,在我們周圍也會表現得怪怪的。」隨後,悲傷淹沒了他們:「孤獨讓我心碎。那些說過會永遠陪在我身邊的人,其實都不想和我有任何關係。」

走到這個地步,並不只是這些男跨女自己的責任。

幻想變性性興奮 (AGPs) 10 的政治抱團取暖

公民權利運動是贏得人心和思想的運動。正如海倫·喬伊斯 (Helen Joyce) 11 在其鉅作《跨性別:當理想遇上現實 (Trans:When Ideology Meets Reality)》中所述,你說服人們將權利賦予以前沒有這些權利的人。這個過程通常需要數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但在「跨性別」群體的案例中卻是被加速了。「你可能會認為,現在推行這類運動不需要被拖延是件好事,」喬伊斯表示,「但事實上,這表明跨性別激進主義根本不是公民權利運動。」

同志權利、女性參政權和反種族隔離等運動都花了很長的時間,並且必須從零開始,透過舉辦演講和集會來贏得多數人的支持。直到那時,這些公民權利運動者才能將提案帶到法院。跨運人士直接找上政客,迴避了說服女性開放男跨女取用純女空間、女性身分認同與女性身體的漫長過程。

「當那些有關跨性別權利的法律會剝奪其他人的權利時,」喬伊斯說,「建立公眾意識不僅沒有必要,讓公眾被蒙在鼓裡甚至是勢在必行的。」如果沒有採取 #NoDebate 12 的策略,這些男跨女也許會更早發現,在他們離婚後,跨性人生的這一邊並沒有女人在等著他們。

誰煽動了非自願單身人士 (incels) 13

2019 年的一項研究中,只有 3.1% 的異性戀 (非跨性別) 願意與跨性別人士約會。而研究結果顯示女同性戀者更有可能願意與跨性別約會,雖然她們的意願僅限於原生女性 (女跨男)。而且這條新聞絕對不會讓任何女人覺得震驚──如果真的有人徵詢過我們意見的話──幾乎沒人想跟跨性別女性約會。

該研究的作者凱倫·布萊爾 (Karen L. Blair) 14 顯然熱衷於遵循那句妄想名言 (跨性別女人就是女人)。她將上述結果歸咎於「明顯對跨性別有偏見」,並指控我們傾向將跨性別視為「不適合、心理有問題或不是一般人」。她說那些否認被跨性別者吸引的人,只是「缺乏對跨性別男性或女性的理解或知識,因此也就不知道與跨性別者約會是什麼意思」。

她表示,我們就只是不夠努力嘗試,因為「在我們的工作場所、學校、洗手間和公共場所,為跨性別留有一席之地是一回事,但讓他們融入我們的家庭和最私密的空間,也就是我們的戀愛關係,則被視為另一回事。」

而令人毛骨悚然的結論是:「作為一個社會,在跨性別公民也被納入我們可能的約會對象之中前,我們就不能宣稱社會真正接受了他們。」

Incels,意為非自願單身男性,他們一直都存在。但沒有人為他們舉辦遊行,他們無法實現的慾望也沒有被歸咎於他們自身的偏執,反而都被歸咎於拒絕他們的女人。現在,這些男性在他們噁心的公寓裡孤身一人,這又變成我們女人的錯了。性別狂喜 (Gender euphoria) 15 是短暫的,仇恨女性是永恆的。


免責聲明:本文中引用來自 Facebook 和 Reddit 的引述內容已匿名處理,以避免原作者被針對。


  1. HER 原為女同性戀約會 App,但在其辱罵批評不接受男跨女的 TERF (排斥跨性別的基進女性主義者,為跨運人士常用在女性的蔑稱)並宣稱女同性戀應該要接受男跨女後,轉為「酷兒、跨性別、非傳統性別和非二元性別者的約會空間」,並將不肯接受男跨女的女同用戶停權。其後 HER 又反對女同性戀族群中認為「男人不是女同性戀,跟男人約會的女性也不是女同性戀」的事實,宣稱「女同性戀的未來是跨性別的、是非二元的、是包容性的」,並表示這樣才是女同性戀,如果不接受這樣的多元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就滾回 TERF 島上去。 ↩︎

  2. 雌雄二型性 (sexual dimorphism) 又稱為性別二型性、兩性異形等,是指同一物種的不同性別之間存在差異,尤其指生殖器官以外的差異,例如雄獅子的頭部有鬃毛,雄孔雀才有鮮豔的尾羽等,都是該物種中另一個性別沒有的。 ↩︎

  3. 表型特徵 (phenotypical traits),也稱為「性狀」,指的是生物體可觀測的狀態,最初提出時僅指物理外觀,隨著生物學技術的進步,目前也包含如基因組之類可檢測的各種性狀。 ↩︎

  4. 悲傷五階段 (Five Stages of Grief),由美國精神科醫師 Elisabeth Kübler-Ross 於 1969 年的《論死亡與臨終》一書中提出,認為人在悲傷時會經歷許多不同的心情轉折,如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這些階段不一定是線性的,可能幾個階段同時出現、也可能不會經歷其中所有階段。 ↩︎

  5. 這三個都是 Reddit 的論壇,r/MtF 討論男跨女話題,r/AskTransgender 討論跨性別話題,r/MTFSelfieTrain 分享男跨女自拍照。 ↩︎

  6. 「Pass」指的是外表符合目標性別而被人以目標性別方式對待、例如有些人會以店員稱呼自己為先生或小姐來檢視自己是否 Pass。 ↩︎

  7. Be Kind 運動 (Be Kind Movement) 在 2015 年發起,可直譯為「好人好事運動」,創辦人普雷米拉·普利 (Premila Puri) 以其自身童年被霸凌的經驗,希望能透過教育擴大善良的力量並創造更友善的文化。但當 #BeKind 發展到社交媒體上後,雖然原意也是呼籲人們要有更多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但結果卻常遭到濫用。例如常見的是針對無論合不合理的批評、甚至所有不合己意的評論,都貼上對方一個 #BeKind 標籤,暗示對方不善良來迴避辯論。 ↩︎

  8. 性別錯稱 (misgender) 意指不依照跨性別人士主觀認同的性別對待他們,包含使用錯誤人稱代名詞或先生小姐,在某些國家會是涉及罰款甚至刑法拘役的罪名。 ↩︎

  9. HRT (荷爾蒙替代療法) 為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也稱為「荷爾蒙補充療法」。 ↩︎

  10. Autogynephilia,常譯為「幻想變性性興奮」,縮寫為 AG 或 AGP,指男性幻想自己為女性而得到性興奮。 ↩︎

  11. 海倫·喬伊斯 (Helen Joyce) 為愛爾蘭記者,長期擔任《經濟學人》編輯。 ↩︎

  12. NoDebate 意指「沒有討論空間」,在 2015 左右起,跨運人士積極傳播他們關於性別認同和自我認同的想法,同時在公眾生活如社交媒體上中推動一種「全面不討論」的態度,認為任何討論都是在傷害跨性別者。 ↩︎

  13. Incel 為 involuntary celibate 的簡稱,常譯為非自願單身或非自發獨身等,原為分享不分性別求偶失敗、感到寂寞的經驗,但後來演變為男性求偶失敗卻將原因歸咎於女性或社會的群體。他們經常在網路上進行貶低女性的言論和行為,並認為女性應該對他們的性需求負責,在美國及加拿大皆曾發生此類男性針對女性的暴力事件因而受到矚目。 ↩︎

  14. 凱倫·布萊爾 (Karen L. Blair) 為特倫特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加拿大 LGBTQ 心理學主席。 ↩︎

  15. 性別狂喜 (Gender euphoria) 指跨性別人士表現出自己目標性別、或作為目標性別被肯定與接受時的美好感受。 ↩︎

想要收到網站的最新消息嗎?

訂閱最新消息

贊助網站

支撐網站的基本營運開銷,讓網站走得更長久。

贊助網站

贊助網站

支撐網站的基本營運開銷,讓網站走得更長久。

贊助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