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始刊載於 倉庫
(文章原標題:論奧委會 (IOC) 贊助的跨性別者運動研究與運動 333 的不同)
筆者前言
日前,我在 報導者的一篇文章 看到很有意思的資訊:奧委會贊助的一項研究顯示,男跨女運動員的身體能力,其實並不如一般想像的全面優於生理女性。
當然,嚴格來說這句話沒有問題,畢竟作者說的是「沒有全面優於」,假設有 100 項身體能力指標,只要有 1 項能力沒有優於生理女性,儘管男跨女在其他方面贏了 99 項,那就不是全面了。所以這說法當然不會錯,只不過有點 tricky 而已。
既然提了研究,那就還是來看一下 這個研究 寫了什麼。
本文主要是我對這個研究的個人的較不正式的看法,筆法較偏向吐槽,不會全部進行檢視 (畢竟我非專業,只看得出明顯瑕疵),也不會全部翻譯;此外我會使用的詞彙是生理男、生理女、男跨女、女跨男 (我知道這些詞彙彼此之間的區隔不甚理想,但我發現如果使用「非跨生理女」,同時和男跨女一起寫的話會因為同時有「跨」「女」兩個字而造成一點理解障礙;而我又不想用順男順女這組詞)。
我另外找到了 兩名學者對本研究的感想 ,如果日後得到翻譯許可,將會另外整理成文章。
本研究在 2024 年 4 月 10 日發表於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跨性別運動員的力量、爆發力和有氧能力:一項橫斷面研究》
Strength, power and aerobic capacity of transgender athlet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摘要 Abstract
目的:略
方法:略
結果:略
結論:雖然急需針對跨性別運動員的縱向變化研究,但根據以上結果,對非基於運動特定 (或運動相關) 研究而得的預防性禁令和運動資格排除,應持謹慎態度。
委婉的建議先不要禁止或限制 (依照現在各體育總會的規定,主要是男跨女) 跨性別運動員的參賽跟資格。
這結論感覺事情很大條。必須嚴肅。
介紹 Introduction
(大意) 跨性別運動員可能因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不一致而產生衝突。體育機構對跨性運動員的管理包含了禁止某些運動員參賽、要求調整睪固酮濃度、加設開放類別等。睪固酮已被證明會影響運動表現,並且睪固酮濃度被認為可以解釋男女運動表現上的大部分差異。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將跨性與非跨性運動員的心肺適能、力量和身體組成匹配進行比較。
方法 Method
研究設計 (Study Design):
這項橫斷面研究包含到英國布萊頓大學應用科學學院的實驗室進行一次性測試。每位參與者在經過一夜禁食後,大約在早上 9:00 到達,並在下午 15:00 左右完成測試後離開。完整的研究設計可以在預印本中的研究協議中找到。
抓了一群人到實驗室進行測量。
人員招募 (Recruitment):
經過倫理審核批准 (參考編號:9496),透過 Meta 平台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以及 X (Twitter) 上的社交媒體廣告招募了 75 名參與者 (19 名生理男,12 名女跨男,23 名男跨女和 21 名生理女)。(後略)
這群人透過 SNS 廣告招募參與。
當然有些運動員會有 SNS 帳號,不過我有點納悶為什麼不乾脆透過體育總會或 NCAA 之類的機構招募,那應該有效率多了也更可靠。透過 SNS 比較可能招募到普通人。
參與者和資格標準 (Participants and eligibility criteria):
參與者需每週至少參加三次競技運動或進行體能訓練。在獲得書面同意後,參與者被要求記錄最近四次訓練,並使用 1 到 10 自評每次訓練的強度 (10 代表最大強度)。這四次訓練的平均強度用來代表運動員的訓練強度。跨性別運動員需完成至少 1 年的性別肯定荷爾蒙治療 (GAHT),他們在同意書中自願揭露並在血液測試中驗證。完整的納入 / 排除標準可參見預印本中的研究方案。兩名生理女性和一名女跨男未能提供血樣,因為他們的內分泌資料無法驗證而被排除在所有分析之外。此外,兩名男跨女和一名生理女性因睪固酮濃度超過建議的女性睪酮濃度 (2.7 nmol/L) 而被排除在所有分析之外。
參加資格需每週至少參加三次競技運動或進行體能訓練,並使用 1 到 10 自評每次訓練的強度。
我一個每週跳 4 次每次半小時初音拳擊的體脂 30% 肥宅也算運動員了呢。那很累啊。我都自評強度 10。
沒有長時間追蹤後續表現。
我看到這裡就有點懶得再看下去了。
你想知道跨性別運動員 (主要是男跨女) 的運動表現是不是比一般生理女運動員好。
於是你找了一群人,要求他們每週運動三次以上,其中的跨性別者使用荷爾蒙藥物一年以上。
沒有提供他們做的運動種類、強度,不知道他們參加實驗前本身從事運動多久,也沒有做同樣這群人長時間的運動表現變化比較。
你把他們抓到實驗室去,然後測了一次數據發表報告。
這個研究呈現了「吃了一年荷爾蒙藥物後的跨性別者的運動表現跟生理特徵」跟「一般男女的運動表現跟生理特徵」。
真是具有啟發性。
有趣的是,看到後來的表格會發現,這些被用來研究的生理女,有正常範圍內的 BMI、較低的體脂率、良好的握力和心肺能力,代表是運動員體格;男跨女有過重的 BMI 跟過重到肥胖邊緣的體脂率,然後有些運動表現男跨女還是贏了生理女運動員。
真是具有啟發性。
實驗室評估指標 (Laboratory assessments):
血液採樣和分析 (Blood sampling and analysis):略
身體組成和骨質密度 (Body composition and bone mass):略
肺功能 (Lung function):略
肌力 (Strengh):略
下肢力量 (Lower body power):略
心肺運動測試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略
統計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略
平等、多樣和包容性聲明 (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statement):作者群包括來自不同學科和大學 (n=3) 的初級研究人員 (n=3) 和資深研究人員 (n=3)。兩位作者來自弱勢社群;領銜的早期職業生涯作者是一名男跨女,一名年輕作者來自南半球。我們的研究對象包括在英國參加競技運動的跨性別運動員,並與參加競技運動的非跨性運動員進行比較;因此,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推及至全球運動員群體。
領銜的早期職業生涯作者是一名跨性別女性。結果可能無法推及至全體運動員。
Early-career 用來描述一個人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通常指剛開始工作的前幾年或是剛進入一個新領域的人士,也就是說男跨女第一作者剛開始研究運動生理學不久。我試著估狗了一下 Blair Hamilton,原來是一個約 183 公分的守門員,轉戰女足之前在踢男足。
來源
很高興作者群至少承認,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推及至運動員群體。畢竟你只要每週做到 333 就已經是本研究的運動員了。
結果 Results
參與者特徵 (Participant characteristics):
我們的研究包含了一個多元化的運動員群體,其中 36% 為耐力運動,26% 為團隊運動,38% 為力量運動。沒有運動員在國家或國際層級上競賽。不同群組之間在年齡 (F(3–66) =1.9, p=0.14)、訓練強度得分 (χ2(3) =1.2, p=0.76) 或跨性別運動員之間的性別肯定荷爾蒙治療 (GAHT) 持續時間 (F(1–32)=0.5, p=0.48,表 1) 上沒有顯著差異。
沒有運動員在國家或國際層級上競賽。
再來我想用我自己的編排來解釋這個報告的瑕疵,一段一段翻譯太麻煩了,但我可以大概描述這在這個段落做了什麼:他們一一分析各項族群在各項指標有沒有顯著差異。
以下我將著重在男跨女 vs 生理女的比較,依照這個報告提供的資訊,呈現參與者特徵與運動表現。
作者在這篇研究中做了兩個表,表一是「參與者特徵 (Participant characteristics)」,表二是「身體組成、骨密度數據、握力、下肢無氧力量及心肺運動測試 (Body composition, BMD data, handgrip strength, lower anaerobic power and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
實際上「身體組成、骨密度數據」還是參與者的身體特徵,而「握力、下肢無氧力量及心肺運動測試」雖然是運動表現,但也可以用來推測參與者的身體情形,所以我會用一個綜合比較的方式來呈現本實驗群體的人可能是什麼樣子。
參與者族群
表一:參與者特徵 (生理女 vs 男跨女)資料表示平均值±標準差或中位數 (四分位距) (Data represents mean±SD or median (IQR).)
* 表示與生理女顯著不同 (*Denote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isgender women.)
生理女 (n=21) | 男跨女 (n=23) | |
年齡 (年) | 30±9 | 34±10 |
訓練強度 | 7 (IQR 2) | 7 (IQR 2) |
荷爾蒙治療時間 (年) | – | 6±4 |
身高 (公尺) | 1.6±0.1 | 1.8±0.1* |
著輕便衣物體重 (公斤) | 60.6±6.6 | 83.9±19.9* |
BMI (kg/m2) | 22.5±1.9 | 26.2±6.0* |
表二:運動表現 (生理女 vs 男跨女)數據以均值±標準差 (SD) 表示 (Data represent mean±SD.)
數據來自跨性別和非跨性別運動員 (Data from transgender and cisgender athletes.)
* 表示與非跨生理男有顯著差異 (*Denote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isgender men.)
† 表示與非跨生理女有顯著差異 (†Denote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isgender women.)
‡ 表示與男跨女有顯著差異 (‡Denote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ransgender women.)
生理女 | 男跨女 | ||
脂肪 | |||
脂肪量 (%) | 26.6±6.0 | 31.5±9.1* | |
絕對脂肪量 (kg) | 15.0±4.6 | 25.8±13.2†* | |
脂肪質量指數 (kg/m2) | 5.5±1.6 | 8.2±4.5†* | |
腹部/臀部脂肪比例 | 0.78±0.08* | 0.97±0.17† | |
非脂肪 | |||
非脂肪比例 (%) | 65±15 | 67±6 | |
絕對無脂肪重 (kg) | 40.3±3.8* | 52.4±7.6† | |
無脂肪質量指數 FFMI (kg/m2) | 15.0±1.2* | 16.4±2.7 | |
四肢無脂肪質量指數 (kg/m2) | 7.2±0.6* | 8.0±1.3 | |
骨密度 | |||
全身測量,不含頭部 | 1.10±0.08* | 1.17±0.13 | |
股骨頸 | 0.87±0.11 | 0.92±0.13 | |
總計近端股骨 | 0.99±0.10 | 1.03±0.14 | |
總計腰椎 | 1.08±0.12 | 1.06±0.14 | |
肺功能 | |||
FEV1 (L) | 3.5±0.4‡* | 4.2±0.6 | |
FVC (L) | 3.9±0.5‡* | 5.1±0.6 | |
FEV1:FVC 比例 | 0.88±0.04‡ | 0.83±0.07 | |
PEF (L/min1) | 412±79 | 506±113† | |
握力 | |||
絕對右手握力 (kg) | 34.3±3.8‡* | 40.7±6.8 | |
相對手部大小的右手握力 (kg/cm) | 0.1±0.0 | 0.1±0.0 | |
相對除脂體重的右手握力 (kg/kgFFM) | 0.8±0.2 | 0.9±0.1 | |
下肢無氧力量 | |||
絕對反向跳高度 (cm) | 40.7±5.8 | 36.4±7.9* | |
對於去脂體重的反向跳 (cm/kgFFM) | 1.0±0.2‡ | 0.7±0.2 | |
絕對峰值功率 (W) | 5655±588 | 6486±865† | |
相對於去脂體重的峰值功率 (W/kgFFM) | 141±14* | 126±22 | |
絕對平均功率 (W) | 580±311 | 899±460 | |
相對於去脂體重的平均功率 (W/kgFFM) | 14±7 | 17±9 | |
心肺運動測試 | |||
絕對最大攝氧量 (mL/min) | 3226±450* | 3682±551* | |
相對於體重的最大攝氧量 VO2max (mL/kg/min) | 54.1±6.0‡ | 45.1±7.6 | |
相對於去脂體重的最大攝氧量 (mL/kgFFM/min) | 80.0±8.8 | 71.7±15.2 | |
無氧閾值 (%VO2max) | 87.3±6.3 | 85.1±6.2 |
本研究的生理女族群:
年齡 30 歲、身高 160、體重 60 公斤、BMI 22.5 (正常)、體脂率 26.6% (標準偏低)、握力 34kg (良好)、VO2max 54.1 (優於 95% 以上女性)。
本研究的非跨生理女受試者有正常的 BMI、較低的體脂率,握力良好也代表肌力良好 (另外用 ChatGPT 查詢,屬優於 95% 同齡女性) 跟十分優異的最大攝氧量,不是國手等級但符合一般對運動員的認知。
男跨女族群:
年齡 34 歲、身高 180 公分、體重 83 公斤、BMI 26.2 (過重)、體脂率 31.5% (肥胖?)、握力 40.7kg (差?)、VO2max 45.1 (優於 60~80% 男性)。
本研究的男跨女族群有過重的 BMI。
體脂率以女性來說是標準內偏高、以男性來說是肥胖;
握力以女性來說是優秀到爆表、以男性來說是差;
最大攝氧量優於 80%~90% 女性或 60~80%男性。
雖然男跨女族群有點難以直接套用一般生理男或生理女的標準,但我們可以合理推測他們不僅不是運動員,還可能屬於較不那麼 Fit 的族群。心肺耐力較一般男性好一些,但不是頂尖,可能是有運動習慣的、不那麼 Fit 的一般人。
(我之前用 Apple watch 測到過 39.6 的最大攝氧量,優於 60-80% 的同齡人。我的運動:初音拳擊半小時一週四次,有時候五次)
另外,目前可以看出,即使是非運動員的男跨女,還是有比女性運動員優異的握力 (上肢肌力)。
延伸閱讀:
運動 / 身體能力優勢討論
Discussion 和 Conclusion 的部分作者講了一堆話,將各個族群互相比較,用各種賽場上不會發生的狀況詭辯 (非運動員) 男跨女其實沒有比 (運動員) 生理女有更多優勢。
舉例來說,在握力方面:
生理女 | 男跨女 | |
絕對右手握力 (kg) | 34.3±3.8‡* | 40.7±6.8 |
相對手部大小的右手握力 (kg/cm) | 0.1±0.0 | 0.1±0.0 |
相對除脂體重的右手握力 (kg/kgFFM) | 0.8±0.2 | 0.9±0.1 |
看起來相對於手部大小跟除脂體重之後,男跨女就沒有優勢或優勢變小了。
然而在實際運動時並不會這樣去區分,因為運動員是用整個身體去運動。握力是上肢肌力的指標,請問打排球時,是握力 40 公斤的男跨女扣球比較重比較難接,還是握力 34 公斤的生理女扣球比較重比較難接?相對於手部面積或除脂體重後的握力,在實際賽場上很重要嗎?
同樣地,在跳躍力的部分,作者也在轉移焦點:
生理女 | 男跨女 | |
絕對反向跳高度 (cm) | 40.7±5.8 | 36.4±7.9* |
相對於去脂體重的反向跳 (cm/kgFFM) | 1.0±0.2‡ | 0.7±0.2 |
絕對峰值功率 (W) | 5655±588 | 6486±865† |
相對於去脂體重的峰值功率 (W/kgFFM) | 141±14* | 126±22 |
絕對平均功率 (W) | 580±311 | 899±460 |
相對於去脂體重的平均功率 (W/kgFFM) | 14±7 | 17±9 |
絕對反向跳高度看起來生理女有優勢,跳得比男跨女高 4 公分,算上除脂體重後看起來也是生理女有優勢。
但是男跨女的身高是 180 公分,生理女是 160 公分;較高的身高通常也有較長的手臂。是身高 180 公分的男跨女比較容易灌籃?還是身高 160 公分的生理女比較容易灌籃?
絕對峰值功率跟絕對平均功率用白話來講,就是運動時肌肉可以產生多少能量:一瞬間最大的能量,跟整個運動下來測到的能量平均值。男跨女一次的跳躍雖然跳得沒那麼高,但是瞬間和整個過程中產生的能量都比生理女運動員更多。每公斤體重產生的個別平均能量重要嗎?人類在運動是切成一公斤一公斤的肉在比能量產出嗎?
這個報告呈現的是,不 Fit 的男跨女比生理女運動員:
- 長得更高
- 有更強的握力
- 有更高的骨密度、更多的肌肉總量
- 肌肉在運動中產生更多的能量
- 有更大的肺容量
我的心得
總結來說,因為方法與設計上的嚴重瑕疵,這份報告根本得不出有意義的結論。它呈現了在經過一年的用藥後,普通甚至不 Fit 的男跨女,相較於女性運動員,仍然享有男性的身高、肌力、骨密度、肺容量等優勢。有鑑於比較對象是運動員生理女與身體能力普通甚至是不 Fit 的男跨女,因此並不意外有部分運動能力 (最大攝氧量等),男跨女的的表現並沒有優於生理女運動員。
我現在比較想知道的是,IOC 到底為什麼要贊助一個品質這麼差的研究,還有報導者的作者為什麼要引用它。
- 超過 20 名學者發表研究紀要:國際奧委會的現行跨性別參賽指引損害女性運動員公平競賽的權利
2024 年 03 月 21 日 - 男跨女運動員研究發現:跨女經三年荷爾蒙治療後,淨體重和肌重仍高於生理女性
2022 年 06 月 23 日 - 體育署試辦跨性別學生參賽計畫三年辦事不力 說明會只開放兩天報名、承認將不擋男性用女廁更衣室
2024 年 07 月 05 日 - 2024 巴黎奧運:男跨女欲參加女子組 部分項目需符合 12 歲前變性之規定
2024 年 01 月 02 日 - 49 歲的男跨女短跑選手在巴黎世界帕運田徑錦標賽贏得女子組四百米銅牌
2023 年 07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