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始刊載於 性別不是你說了算
這個月初,體育署委託高醫大舉辦了數場說明會,內容是要讓選手可用「性別認同」為由報名自己想要的組別。持續關心這類議題的人就知道,現今所謂的「性別認同」多種多樣,無論是心理男、心理女、心理非二元、心理流動性別,實際上從無任何人可以證明「心理性別」產生的機轉何在,不存在可觀測的規律,也無從證實,充其量只用「性別不安」的精神科診斷充數,就尚且不提還有人私下交流如何通過診斷的問題。
所以,在主持人一口一個「跟國際接軌」、「會依照國際基準認定」的漂亮話術中,我感覺女性運動員的未來發展正被當作向歐美「人權專家」獻媚表示「台灣重視人權」的祭品,以粗暴的進步之名要女性運動員吞下,人生中影響至關重要的獎金與升學權益都要拱手為極少數人想被承認性別的心情所侵吞。
東奧跨女選手沒得牌,就表示公平了?
說明會開場,毫不意外又將東京奧運中知名的舉重女子組跨女選手 Laurel Hubbard 作為說明,還用紅字特別強調她在東京奧運的三次抓舉都失敗。
以 Hubbard 在東京奧運的失敗為跨女參賽女子組政策護航的人,他們從來不提的是,即使 Hubbard 已經進行性別重置手術(即切除原本性器官)多年,睪固酮濃度一直都符合國際奧會所訂定的基準(甚至更低,因他已經喪失最主要分泌睪固酮的腺體),她卻仍能以「43 歲」的高齡和一群二十幾歲,正在黃金期的同地區選手競爭勝出,取得參與奧運的代表權!況且在東京奧運,Habbard 並不是無法舉起挑戰的重量,而是抓舉姿勢不合格才無法得分!
Hubbard 這樣一位性別認同穩定,切除原生性器官多年的跨女選手,都仍能藉著高濃度睪固酮時期累積的身體優勢輾壓其他年輕許多的女性選手,不正說明了所謂的「國際標準」在公平性考量上完全不可靠嗎?
荒謬的國際奧會指南
主持人接下來在簡報上秀出了國際奧會對各項國際賽事訂定「跨性別以性別認同參賽」規則的幾項要求,其中竟然同時包含了「無優勢推定」與「公平」。「無優勢推定」即意味著,各國際競賽總會都不得假定男性身體在體能上相對女性存在優勢,即使無論從各種運動生理學的研究,或者僅僅觀察男女運動賽事的頂尖數據落差,這點就是事實,卻要人們為了跨女想在女子組出賽的願望,不可以指出「跨女參賽女子組,就是不公平」。這不過就是一場現代版本的國王新衣寓言。
正在重新對跨女參賽機制檢討的國際賽事
高醫大這整場說明會完全沒有提及,在比台灣早起步採用「包容性政策」來讓跨女參與女性組的各大賽事中,早就已經衍生諸多爭議,並開始回頭檢討原先容納跨女選手進入女子組的措施。
在 2016 到 2019 年,本名 Will Thomas 的 Lia Thomas,是一位完整保留男性身體的跨女,也因此曾發生在使用女子更衣室時隊友被迫看見其裸露性器官的爭議。
當他的性別宣稱改為女性,成為「Lia」之後,他就持續刷新女子紀錄。在俄亥俄州舉行的 Zippy International 賽事上,他以 7 秒之差超越了NCAA 決賽 200 碼自由式金牌紀錄;在 500 碼賽事中領先第二名 14 秒;並在 1,650 碼賽事中以 38 秒之差勝出。
為此,國際游泳總會(FINA)在參考醫學、法律和體育人士所組成的跨性別小組報告後做出決策,男跨女運動員必須符合「男性第二階段青春期或 12 歲前就轉換性別」的基準,也就是肯定了男性青春期對身體帶來的不公平優勢,阻斷了 Lia Thomas 進軍國際賽事之路。
無獨有偶,國際自行車總會 (UCI) 也在今年三月裁定禁止了一位同樣以男性身體在英國賽事四處屠榜的跨女選手 Emily Bridges 參賽。可預見的是,隨著跨女參賽女子組的爭議陡增,還會有更多單項賽事國際總會著手修改現行單以睪固酮濃度測量包容跨女的不可靠機制,體育署真的有必要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前,就急著跟上遲早要退燒的國際趨勢嗎?
-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 22 歲男跨女游泳選手因「粉碎」了女子比賽紀錄引起眾怒
2021 年 12 月 02 日 - 體育署試辦跨性別學生參賽計畫三年辦事不力 說明會只開放兩天報名、承認將不擋男性用女廁更衣室
2024 年 07 月 05 日 - 臺灣:網路問卷調查,九成以上受訪者強烈反對無接受變性手術男跨女藉「口頭變性」更改法定性別
2024 年 03 月 18 日 - 伴侶盟許秀雯提倡「廢除體育競賽」監院人權委員紀惠容也表贊同?!
2023 年 11 月 07 日 - 柯文哲參與國教盟教育政策座談會 稱跨性別運動員應「專門一組」 整段訪談竟在公視消失?!
2023 年 12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