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女孩:為什麼講求現實對女性主義很重要》7-8章書摘

《肉身女孩:為什麼講求現實對女性主義很重要》7-8章書摘

簡介

凱瑟琳·斯托克 (Kathleen Stock) 在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哲學系任教十餘年,因曾公開表示男跨女不是生理女人 1,以及呼籲關切石牆組織對於言論自由的危害 2,在 2021 年受到校內學生團體抗議騷擾而決意辭職。

《肉身女孩: 為什麼講求現實對女性主義很重要 (Material Girls: Why Reality Matters for Feminism)》出版於同年,書中主要批判跨運中心思想的性別認同理論 (Gender Idendity Theory),爬梳發展至今的女性主義哲學概念,將生理性別置於不同場景脈絡中檢視,使用大量例證闡述她的立論依據。

全書共分八章。第一章「性別認同簡史 (A Brief History of Gender Identity)」,第二章「性別是什麼? (What is Sex?)」,第三章「性別何以重要?(Why Does Sex Matter?)」,第四章「性別認同是什麼?(What is Gender Identity?)」,第五章「女人是如何形成的?(What Makes a Woman?)」,第六章「耽於虛幻 (Immersed in a Fiction)」,第七章「我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How Did We Get Here?)」,第八章「在未來,一種更好的社運 (A Better Activism in Future)」。

本篇書摘主要聚焦於第七章和第八章。在第七章中斯托克描述英國國內跨權倡議運動近五年內的發展情況,分析以石牆為主的跨權倡議組織,如何在英國同婚通過後乘勢而起繼續推行 Self-ID。第八章中總結了作者認為的未來可行方向。因概覽石牆的作法不乏與台灣伴侶盟相似之處,這兩章或可做為反對 Self-ID 民眾的參考借鏡。


我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2014 年英國同性婚姻合法化後,石牆在 2015 年宣布開始爭取跨性別權益,2017 年提出訴求文件《A Vision for Change》。作者仔細分析他們是如何將英國國內的性別認同政治塑造到今天的模樣,因此本章幾乎也可總結為「石牆是怎麼把我們搞到這一步的」。

石牆等跨權倡議組織的手段大致可分為幾種:

  1. 移花接木:將英國國內民眾普遍對於同志族群的支持包容跟補償心理挪用到跨性別運動上,刻意強調同志族群跟跨性別族群兩者的相似之處,模糊化同運本來的訴求與歷程。另一方面,英國經常跟著美國國內情勢一起震盪,在川普上任之後推行影響到美國性少數族群的政策,使英國國民在國內媒體和跨權倡議者大加渲染的情況下,不考慮國內跨性別實際處境的前提下便支持石牆訴求,例如進入單一性別空間、改革性別承認法(Gender Recognition Act 2004)等。

  2. 只有跨性別相關人士的聲音與非專業人士的訴求:英國的「女性與平權委員會」在 2016 年調查跨性別平權意見,只考慮「跟跨性別者身分有關人士」,在調查中沒有其他利益相關團體的意見,參與調查的個人意見也並非立基於其自身專業。例如美人魚(Mermaids)的 CEO Susie Green 沒有醫療背景,卻倡議放寬使用青春期阻斷劑的年齡層。愛丁堡跨權組織 Action for Trans Health 的代表 Jess Bradley 對 NHS 提出理由不明的建議,倡議要立即釋放和特赦所有跨性別囚犯、停止開立出生證明、如有需要 NHS 必須免費開立荷爾蒙處方簽等。最後這份跨性別平權意見的總結報告,幾乎是原封不動照搬石牆訴求文件「A Vision for Change」的內容。

  3. 宣傳手段打模糊仗:作者舉了三個案例來說明跨權倡議團體刻意混淆、曲解事實,營造跨性別者弱勢的形象。

    a. 跨性別紀念日:在石牆的敘事中,這個日子是用來紀念「因恐跨而遇害或自殺的跨性別者」,網站會列出該年受害者的名單。石牆也鼓勵相關團體轉述這套敘事,並吸引到許多政治人物參與以顯示對於跨性別的支持。但檢視名單會發現不對勁,如 2019 年的 331 個受害者中,只有 1 人是死在英國。

    大部分受害者都來自美洲,尤其是國內犯罪率較高的中南美國家,且其中一半以上職業是性工作者。再看回英國國內數據,用石牆提供的跨性別者人數來計算(60 萬人),英國國內平均 1 年有 1 個跨性別者遭謀殺,數字還低於全國平均

    b. 自殺率:跨權倡議組織美人魚以跨性別孩童的自殺數據,以呼籲降低青春期阻斷劑使用年紀,並在 2019 年發出聳動的公開信:「拯救跨性別孩童免於自殺,現在就做出改變!」信中表示 2017-18 年間 19 歲以下的跨性別青少年和孩童的自殺率提高了 15%。

    作者對此提出兩個反對意見,其一是自殺通常不會只有單一原因,且年輕人有著特別容易模仿自殺、受媒體影響的傾向。其二是美人魚引用的統計資料既不是針對跨性別者做的調查,也不屬於他們指涉的年齡區間。該紀錄反而顯示 10-24 歲年齡區間的自殺率下降。公開信中引述石牆做過的調查,顯示「半數年輕跨性別者嘗試自殺」,但調查本身不嚴謹(使用非隨機抽樣)。英國性別診所的報告表示患者自殺的情況非常少見。另有牛津社會學家 Michael Biggs 根據資訊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向英國 NHS 要求資料,發現在 2016-2018 年間有一個在性別診所接受治療的病人自殺,2016-17 年間有 2 名等候名單上的病患自殺(報告)。

    總結是 Mermaids 的公開信並沒有具體證據支持,卻受到大量引用,讓「跨性別青少年自殺率高」的印象不斷傳播強化。

    c. 仇恨犯罪:2019 年每日電訊報跟衛報都做了「警方數據顯示,六年間仇恨犯罪數量翻倍,恐跨暴行紀錄大幅上升」的報導。石牆也藉此表示「社會上的恐跨無所不在」。事實上報導引用的資料並不是已經定罪的犯罪事件數量,而是仇恨犯罪事件(hate crime incident)。仇恨犯罪事件是指如果當事人相信自己的遭遇是因為出自對於身心障礙、種族、信仰、性別認同、性傾向的敵意或偏見,則警方會依當事人的意見,將該事件註記為仇恨犯罪事件。亦即仇恨犯罪事件並不是定罪記錄,而是個人認知的記錄。

    同時仇恨的定義被石牆加廣,若否認、拒絕承認個人的性別都算是仇恨,後又以此宣稱針對跨性別的仇恨事件數量增加許多,但其實無法顯示實際的情況與數量。2019 年實際起訴的仇恨犯罪事件不到 1/10,顯示有許多事件證據不足。根據英國檢察機關,2018-19 年英國國內定罪的恐同與恐跨犯罪共 1475 起,種族歧視犯罪則有 8416 起。

綜上,作者認為跨權倡議團體為了訴求而提供的資料並不可信,無助於了解國內當前跨性別族群實際面對的社會問題。


在未來,一種更好的社運

在最後一章,作者總結了全書論述,對未來的社運方向提出建議。

  1. 更加「非二元」

    支持在不壓縮單性別空間的前提下廣設性別友善空間。

  2. 停止轉移話題

    a. 女性主義不是大家的:第三波女性主義已經不再致力於對抗性別歧視,而是什麼都要包含在內。只剩草根女權團體在抗議 Self-ID,爭取維護女性權益,同時被抹黑攻擊。

    b. 同志運動實際上已經與跨運合流:接受性別治療的兒童跟青少年中有很高比例受同性吸引,但石牆跟美人魚對此沒有意見,還贊助「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Conversion Therapy」禁止英國專家除了肯認性別錯置之外不能給予其他治療。

    c. 性別社運團體的政治目標模糊,且實際上爭取的利益相衝突:男跨女成了主流組織的領頭羊。讓男跨女在各種場合參與或代表女性,不因為他們個人的專業背景,只因為他們是跨性別。3

    d. 不要再拿間性人來舉例「性別是光譜」:1. 間性人不一定會有性別認同障礙。2. 絕大多數的跨性別者都不是間性人。

    e. 不要再無腦宣傳多元包容:在策略上,「排除」或「區隔」不盡然是錯誤的,如此才能夠用最大的資源和能量來關注目標群體。 支持社運團體依目標訴求分家。女性主義只屬於婦女和女孩,跨性別應該要自己分出來,同志平權運動也應該在女同和男同利益分歧時分家。

  1. 應真正落實多元交織(intersectional)

    a. 當前跨權運動和女性主義對於多元的謬誤:「(第三波)女性主義是給所有女人的,包含過去在歷史中被排除的女人,例如以前黑人女人並不被視作女人,因此現在跨女也應該被納入女性群體。」這種說法不正確,曾經有某一類群被錯誤排除在特定分類之外,不代表現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群體被排除在特定分類之外就是錯誤的。(例如前人以為鯨魚不是哺乳類,並不代表現在鯖魚就是哺乳類了。)

    b. 現在的社運只是喊口號,並未落實多元: 英國主流女性主義組織辜負了婦女和少女,他們優先考慮跨女的觀點,未能意識到這些政治選擇帶來的後果不成比例地影響到更加脆弱的群體。例如社會底層弱勢的監獄女囚;沒有配偶否決權、婚後才遇到先生變性的情況,因為社會、經濟或宗教因素而可能無法離婚的跨寡婦;需要使用教義規範單性空間的穆斯林和猶太教婦女;使用約定成俗的詞彙,不知道月經人在講什麼的婦女;沒有單性廁所可以使用的女學生、動性別置換手術的比例比男跨女更高的女跨男。

    c. 跨運組織也不是真的在促進跨性別者的福祉:倡議者在呼籲和訴求時將所有跨性別者一視同仁,不考慮跨男跟跨女要面對的社會差異,例如:用眾籌募資來動乳房手術的青少女,跟出現幻想變性性興奮並且不願意離婚的中年男跨女,所處的情況極為不同。他們也不考慮跨性別族群中相對高的心理疾患需求,或白人以外的跨性別性工作者的處境。

最後作者呼籲,在社運中應少一點理論,多一點數據。應該條列當前需要但尚未開始調查、或調查不充足的資訊。社運跟公眾討論一直都缺乏中性且經過學術審查的資料,還深受「高級理論」所害——即抽象、概括、結論誇張又吸引人,跟實證經驗導向的結論有所區隔的理論。

一套理論提供的數據越少、論述越複雜、跟當下最新潮流越貼近,就越要小心看待。

社會問題終究還是要靠傳統方法來解決:聚焦在實證上,聽取各方意見,找出造成問題的癥結,以及實務上能有所幫助的做法。


  1. 斯托克的原話:「許多男跨女依然是保有男性生殖器的男人,會受到女性的性吸引,這些人不應該完全不受約束地待在女性更衣或休息的場所。」
    “However, many trans women are still males with male genitalia, many are sexually attracted to females, and they should not be in places where females undress or sleep in a completely unrestricted way.” ↩︎

  2. 原推已刪,全文可見備份 ↩︎

  3. 例:Hailey Heartless,Vancouver Women’s March,2018。Munroe Bergdorf,British Film Institute:Woman with A Movie Camera,2018。 ↩︎

想要收到網站的最新消息嗎?

訂閱最新消息

贊助網站

支撐網站的基本營運開銷,讓網站走得更長久。

贊助網站

贊助網站

支撐網站的基本營運開銷,讓網站走得更長久。

贊助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