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始刊載於 性別不是你說了算
父母作為懵懂幼童的引導者,持續引領孩子認同跨性別的概念,孩子也會偵測家長的期待,基於想讓父母開心的感情去配合,試圖藉由親情引導孩子產生類似性別認同障礙的自我認知,是該被鼓勵的嗎?
我的母親是個認為女孩要有「女孩樣」的傳統家長,因此,當我剪去一頭長髮,在網路瀏覽起男士的衣著穿搭,總免不了一次又一次的爭執。對於母親「妳知道別人在問妳是不是男生,我和爸爸有多丟臉嗎?」的指責,我也只能苦笑。
媽,我不是男生,我只是喜歡穿得酷一點帥一點的「女孩子」,是個被稱讚帥氣會更開心,憧憬警察與軍人,喜歡刀槍軍艦和飛機,不穿裙子的「女孩子」,是個小時候把自己當成「兒子」的「女孩子」。
所以,在「育兒性別實驗室」粉專上看到有家長對孩子說:「沒有因為什麼樣的性別就必須穿什麼樣的衣服」時,我是感到溫馨且喜悅的。再細看之下,方才的喜悅隨即轉為困惑:文中這孩子因為穿著外表的喜好偏向男裝,被母親當成「兒子」支持,告訴她「你想要當男生」,讓她認為自己可以上男生廁所。
這個和我說不定有點相像的孩子,原來「性別認同」與我不同嗎?
喜歡陽剛的東西,就是「男孩子」,是不是太武斷了?
根據發展心理學,人會隨著年紀增長(或稱為大腦發育),認知能力會隨之改變。一般而言,孩子會在 2 到 5 歲之間,意識到「性別」的不同。此時孩子會因為他較為年幼,導致他所認知的性別會直接受到父母及社會刻板印象的影響,可說是相當淺層且簡單的概念,如性器官的不同、男生留短髮及穿褲子、女生留長髮穿裙子、男孩子會喜歡機器人而女孩子玩洋娃娃。
在探索性別差異的同時,孩子也正在建立性別認同,大約在青春期之後,性別認同就會穩定下來。在性別認同穩定之前,對性別產生不安、困惑的兒童及青少年並非少數。
在幼稚園的萬聖節,對家長提出想要扮演警察,不一定代表性別認同是男孩;想要穿在孩子眼中「很帥氣」的男生褲裝制服,也未必等同於性別認同是男孩;想要剪出如同男孩一般的短髮造型,也不代表想要成為男孩。
比起性別認同就是男孩,小女生因為嚮往這些外觀風格,卻受到周遭教育性別刻板印象限制「女生不能做這些打扮」,進而將外觀風格與性別連接起來,而一時自認為「想當男孩」「我是男孩」,這種誤會並非不可能。
我也曾經覺得自己比起女孩子,更該是個男孩子。小時候交好的幾乎都是男孩,喜歡酷炫的戰鬥漫畫、翱翔天際的戰鬥機,與超人戰鬥的怪獸——可以的話,我也想站著上廁所——這樣的我怎麼不是男孩?
否定女性身分的狀態一路持續到國中,如同發展心理學所示,在青春期宣告結束之後,我忽然間意識到了自己是個女孩子,如同過去渴望自己是男孩的程度一般,清楚明白自己的性別——我是女孩子。
嚮往的風格與性別刻板印象不同,並不代表有性別認同障礙,過去貌似性別不安的狀況也未必會持續一輩子。
(相關的性別心理學介紹請見後文補充)
在談論性別刻板印象的同時,也不可忽略父母對孩子的巨大影響
如同前文所述,儘管年紀還小,兒童卻已經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了,同時,也不可忽略父母帶來的影響。
「育兒性別實驗室」粉專中,父母並不阻止孩子穿自己想穿的衣服,並會幫助孩子與校方溝通,這點相當令人敬佩,但也千萬不要忘記,孩子會下意識地配合父母的期望。我並不清楚該粉專中母親與孩子實際互動的情形,但能將其撰寫成文與眾人分享,想必對家有「跨性別孩子」,以及接納這樣一個特別孩子的自己,是相當驕傲的吧?
這樣的驕傲,平時會完全不表露出來嗎?孩子不會感受到父母鼓勵自己往跨性這條路走嗎?在性別認同尚未穩定的時刻,反而加強孩子的性別刻板印象,對孩子的未來會是好的嗎?
對於尚在摸索性別認同的孩子們,國外普遍的對待方式為「watchful waiting」,鼓勵孩子探索,但要等待到青春期之後,性別認同才真正穩定下來。
父母作為懵懂幼童的引導者,持續引領孩子認同跨性別的概念,孩子也會偵測家長的期待,基於想讓父母開心的感情去配合,試圖藉由親情引導孩子產生類似性別認同障礙的自我認知,是該被鼓勵的嗎?
兒童性別角色發展的不同心理學理論簡介
1. 心理分析理論
佛洛伊德以性慾為中心,性蕾期(3~6 歲)的幼兒會對性器官有高度興趣,男孩因為戀母與感受到父親的權威,進而理解並往男性角色發展。女性則會認同母親並取悅父親,但也有知道自己沒有陰莖卻希望自己擁有陰莖的妒羨情形存在。(值得注意的是,這裡並不代表真的想要陰莖,而是感受到那份男女間的權力落差,因而嚮往成為擁有權力的人)。
2. 社會學習理論
這派學者認為性別角色是藉由社會的制約所形成,透過「觀察與模仿」來習得不同性別會有的行為,但是否會持續展現特定性別的行為,則要看是否受到「增強」(鼓勵或懲罰)。同時,孩童也會觀察其他人是否會因為展現特定性別行為而受到鼓勵或懲罰,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3. 認知發展理論
孩童藉由生理特徵及社會觀察,從中建立性別刻板印象,並展現相應的性別行為。過程由「基本性別認知」、「性別穩定」、「性別恆定」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基本性別認知即為建立性別刻板印象(短頭髮是男生、長頭髮是女生);六、七歲時進入「性別穩定」的時期,了解性別不受衣著、髮型影響,女性也可以是短頭髮;到了「性別恆定」的階段,孩子會了解生理性別是不會改變的。等到發展出抽象思考能力(約 12 歲),認知才有辦法擺脫刻板印象。
綜觀以上三個派別,不難看出父母親對孩子的性別認知會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父母如願意鼓勵孩子自由選擇固然好,但在鼓勵自由選擇的同時,也要注意選擇背後潛藏的性別刻板印象。
如本文指出此類引導孩子相信自身是跨性別的做法,在部分歐美學校中蔚為風尚,未及細思即進行相關荷爾蒙藥物或青春期阻斷劑「治療」的學童們,不少在日後發現這一切並不符合自身的性別認同,亦非自身所需,而成為脫跨者(detrans),曾因信任親跨運的師長而用藥,遭受藥物影響的身體,有的卻再也回不到健康狀態了。
對此,跨運組織不僅對於過於寬鬆的跨性認定造成不幸後果毫不負責,甚至動用媒體關係,聲稱脫跨者案例被「過度放大」,要求媒體不得報導脫跨者的相關消息。
在現今的社會,我們該鼓勵的,是孩子的選擇不受性別刻板印象限制,而非開回性平倒車,令孩子遵循刻板印象決定其性別認同。
- 瑞典 2008 至 2018年青少年性別不安確診數飆升 1500%
2020 年 02 月 22 日 - 衛福部主辦 2023 臺灣女孩日 影展活動中赫見未成年變性男跨女等國外爭議話題
2023 年 10 月 11 日 - 台灣同志團體發布政策白皮書
2023 年 06 月 29 日 - 旭日教育基金會的國小性別教育,包含國外爭議極大的「性別重置」?!
2023 年 06 月 19 日 - 谷慕慕「月經狂歡節」邀變裝皇后表演
2023 年 05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