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學校被灌輸的性別認同意識形態:一名青少女的證詞

我們在學校被灌輸的性別認同意識形態:一名青少女的證詞
圖片來源: Eric Ward on Unsplash

翻譯來源

Gender indoctrination in schools: a teenage girl’s testimony

日期 / 2022 年 11 月 30 日

作者 / 英國家長團體「跨性別趨勢」(Transgender Trend)

譯者 / 喵旅人

校對 / 推特迷因

為了保護這位 14 歲女孩的身份,我們使用了「辛西亞」(Cynthia) 這個化名,她向我們提供了自己就讀的英國公立學校灌輸性別認同意識形態 1的故事。雖然這是一篇很長的文章,但我們只更改一些可能會使她被辨識出身分的細節,因為我們認為她必須說出來的一切都很重要,所以我們沒有更動她的文字。我們要感謝「辛西亞」說出這些勇敢的證詞,也感謝她的母親支持我們公開發表這篇文章。

我們希望這個令人不安的故事能夠為所有參與這一代兒童和青少年教育的人們敲響警鐘。


我們在學校被灌輸的性別認同意識形態

作者:辛西亞,14 歲


你可能期待學校是個授課傳道的地方,但它現在更像是個單方面灌輸觀念的場所。絕大多數的政客、家長和老師對正在眼皮底下發生的事情毫不知情──或者更糟的是,他們完全知情,卻膽小得什麼也不敢做。

所以我必須成為呈上證詞的那個人,我必須闡述學校如何鼓勵荒誕的妄想、促進實則退步的政治化行動以及推崇既極端又教條式的意識形態。信不信由你,這種事似乎正在每一所英國中學裡發生,而我已經在現場親眼看見了。我是個十四歲的女孩,這是我的證詞,我要告訴你們性別認同意識形態是怎麼滲透到包括我的母校在內的所有學校的。

他們毫不猶豫地開始傳講這個政治化行動,從七年級 (國一) 的學生開始──作為我們「個人、社會、健康與經濟教育」課程 (PSHE) 2 的一部分,而我們必須寫一份「承諾書」給 LGBTQIA+ 學生,還得在課堂上觀看一段影片好知道自己可以或不可以對 LGBTQIA+ 人說什麼。在那之後,我們又有另一堂課,其中將「男人婆/T」(butch) 3 這個詞當作「貶低人的」和「恐跨侮辱」──儘管這只是一個用來描述陽剛女同性戀的詞彙,不是一種侮辱,也與「跨性別恐懼症」無關。今年──我升上十年級 (高一) 了──我們又有一次集會,這次也將「男人婆/T」批評為一種侮辱。這次,我終於有信心與一位老師談論此事──但她很快就駁回我的擔憂,只說他們不過是在遵循郡議會的指導方針。

走廊上有一個陳列櫥窗,展示了幾面「驕傲旗幟」和自創的標籤,包括「性別流動」(gender fluid)、「跨性別」(transgender)、「非二元性別」(non-binary)、「泛性戀」(pansexual)、「多性戀」(polysexual)、「半男孩」(demiboy)、「半女孩」(demigirl)、「性別酷兒」(gender queer) 等等。我在七年級 (國一) 時參加了一場在我們學校主辦的辯論比賽,我們被要求在說第一句話之前就先說出名字和自選代名詞,然後我們圖書館裡有一個展覽展出了一本推崇跨性別主義的書籍《超越紫紅色》(Beyond Magenta),這本書的內容非常不雅,甚至包含對性行為的露骨描寫。這本書就放在圖書館裡給十一歲的孩子讀,沒人多問什麼、沒有年齡限制。還好,我媽媽和我寫信給學校,讓他們把含有露骨內容的書展和驕傲旗幟給移除了。

然後有朋友跟我說她一直在參加一個叫做「平等」(Equalities) 的午休時段社團。這個社團是由圖書館員組織的,總共有約十五名成員,全都是女生 (雖然有些人自我認同為「跨性別」)。我聽了之後有興趣就決定要參加,但這個社團不是我想像的那樣。這個社團並不是在倡導平等和權利,而是一個公然推行的政治化行動──在我參加的第一場聚會中,性別認同意識形態就被單獨拿出來大力推廣。他們試圖將一份調查問卷發給所有學生,包括十一到十二歲的孩子,讓他們回答自己選的代名詞、虛構的多種「性別認同」(genders)、是否屬於 LGBTQIA+,更要他們回答其他會引發嚴重兒童安全爭議的問題,這份問卷顯然在政治上更偏袒性別認同意識形態。當時有人提議組織一場抗議活動──但我不知道他們是要抗議什麼──也有人討論到「代名詞徽章」、「驕傲旗幟徽章」和「性別認同徽章」。

不久之後,我被加進了「平等社」群組聊天室,不知怎麼地結果比我想像的更糟。其中有九百多則訊息是關於觀看色情片和吸食大麻,其中還有「同人小說」和「哈利波特色情片」的連結、人體模型的露骨色情照片等等。但這個群組聊天室屬於一個由校方組織並受到公認的社團,甚至有老師向八年級 (國二) ──十二至十三歲──的孩子推薦這個社團。我有位八年级 (國二) 的朋友告訴我,她的班導敦促和她同組的孩子參加「平等社」聚會並加入社團。但這個群組聊天室是一片完全沒有大人監督的混亂之地,當中也没有安排任何兒童保護措施,而且很少老師會出席這個社團的午休聚會。

當時還有另一個推廣性別認同意識形態的社團──「LGBTQ+ 社 4」。我第一次 (也是唯一一次) 參加時,只待了大約三十秒就匆匆退出了。當我進去時,所有參加的孩子 (我會說現場有大約十五到二十個 ──大部分是年紀較小的孩子,多數是女生) 都圍坐在桌子旁,房間前面有三位老師。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們彼此說明自己的自選代名詞 (例如,有些孩子選用中性的「他們」(they/them)) 以及性取向 (例如「無浪漫無性戀」(aro ace) 和「泛性戀」(pansexual))。如我所說,我只待了半分鐘,就用做功課當藉口離開了。然而,我認為這個社團顯然鼓勵極端和教條式的政治意識形態,還要求幼兒說明他們喜歡與誰發生性關係,這點會引起一些對於兒童安全的強烈擔憂;這不過是公然灌輸思想給學生。

顯然,這些都是重大問題,但我真的很左右為難。我是「平等社」群組聊天室裡最新加入的成員,如果我公開反對它,他們很可能會知道洩密的人就是我,特別是我曾表達過不喜歡「分娩伴侶」(birthing partner) 這個詞,他們可能已經認為我「恐跨」(transphobic)。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局面。但如果我什麼都不做,兒童安全的問題將會繼續存在,但如果我說了些什麼,一旦被他們認出來,我可能會被排擠、被當作叛徒和「恐跨仔」(transphobe) 和「排跨基女」(TERF) 5。而且我擔心如果我向學校檢舉,他們只會關閉聊天室,卻仍然保留那個意識形態的活動團體,並繼續向在校生推廣那個糟糕的調查問卷。

我不敢發聲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對任何沒有強烈支持性別認同意識形態的人,都懷有極大的敵意;這一切感覺非常像個邪教。我注意到我朋友們在評論中展現出對「恐跨仔」的瘋狂仇恨,他們對不喜歡的人發表的諸多評論,包括「我討厭任何支持 JK 羅琳的人」、「我想用繩子勒死恐跨仔」、「我希望 JK 羅琳和所有恐跨仔都暴斃」之類的。

甚至有人請願要換掉我們的年級主任,只因為他顯然「恐跨」。據我了解,這是因為他不讓男學生們在女更衣室裡和女生一起為了體育課換衣服。另一位學生在下課後找我,要求我在明年的校務會議上檢舉一位「恐跨」老師。我的朋友們似乎百分之百確定每個人只應該有一個的觀點,而任何質疑這一個觀點的人一定是個怒氣沖沖的恐跨仔。

我的朋友們不知道我反對性別認同意識形態,而且我也不敢說出任何反對這個已被接受的社會規範的話,以免我自己成為被攻擊的目標;我聽說過其他學校的女孩發聲時的遭遇──以「凱特」(Kate) 為例,她對一個正在談論「跨性別權利」的人說:「雖然我不同意但我尊重你的意見」(“I respectfully disagree”),然後就被唾棄和騷擾,最後因為遭到同學霸凌而自殘。我覺得這和我學校的環境完全一樣,這基本上就好像今天的年輕人被大規模激進化,以支持一種仇恨他人的意識形態,而且這種意識形態遇上生物學事實時,反倒去支持性別歧視、退步的性別刻板印象 6

我有「跨性別」和「非二元」朋友,我非常愛他們,但如果他們發現我反對性別認同意識形態,我毫不懷疑他們會在眨眼間立即拋棄我 (並可能將我供出去)。在我的學校中很明顯存在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對於任何與政治正確規範不同的觀點是零容忍的。所以當我的朋友們憤怒地叫嚷著男人可以有子宮頸 (即女跨男);為什麼「分娩伴侶」適合取代「母親」這個詞 (為了包含小孩的女跨男);為什麼實際上沒有理由把運動分成男女兩組;為什麼「新代名詞是未來!」;為什麼 JK 羅琳是一個活該去死的「恐跨的排跨基女」等等,我只能跟著溫順地點頭同意,因為我嚇到不敢出言反對。

正是他們這種零容忍又充滿仇恨的尖刻態度,讓人很難鼓起勇氣說「我不同意」。雖然我通常會避免「這是邪教!」的說法,但這正是我實際感受到的;這就像是一個邪教,只有我不是其中一員。

我上中學之後遇到過這樣一個女生,我將稱她為「凱莉」(Kelly)。凱莉在十一歲時就自認是「跨性別」和「泛性戀」,她很快就拒絕使用正確的 (生理性別) 更衣室,並堅持要其他女生以男性代名詞「他」(he/him) 來稱呼她。我看著學校允許她在學校註冊資料上將名字從凱莉改為一個男孩 (化) 的名字,並准許她不使用女更衣室。

凱莉的手臂、臉、手掌和脖子上有許多自殘的傷疤。她由於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常常請假。她跟我提過好幾次結束她自己生命的事情,還跟我說她之前是怎麼嘗試自殺的。我相信她在包包裡放了剃刀刀片。她的手機相簿裡滿是她手臂割傷並且血跡斑斑的照片──我親眼看見的,那些傷疤都非常明顯。我認為對於一個精神不穩定、有自殘傾向的孩子,校方不應該肯認她自認是男孩的妄想;我認為對於精神疾病,治療比鼓勵更好。學校正在幫助她與其他孩子進行的「社會變性」(social transition),同時是將她放在一條永久毀壞她身體的道路,這條路會通往改變一生的藥物和不可逆的手術。凱莉也已經表示過她對自己的胸部有焦慮感。

自凱莉在七年級 (國一)「出櫃為跨性別」以來,她朋友圈中的幾乎每個女孩都宣布了自己虛構的身分,她們選擇新名字、新代名詞和新的「性別認同」,如「性別流動」或「非二元」等。不同年級的其他孩子也很快開始採用虛構的「身份」(identities),於是這種社交傳染蔓延開來,我班上的女生也一窩蜂地要求其他孩子用生物學上不正確的代名詞和「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ies) 來稱呼她們,例如「性別流動」什麼的。

我就直說吧,當個「跨性別」很流行。我知道有很多討論是關於 ROGD──速發型性別不安 (Rapid-Onset Gender Dysphoria) 7──但從我與自認是跨性別的朋友相處的經驗看來,那感覺更像是一個可以用來獲得人氣的標籤,而不是深感困擾的青少年被人誤診或自我診斷。事實上,我與凱莉討論跨性別話題時,我問她認為有什麼跡象可以顯示一個人是「跨性別」,而她說性別不安與此無關,一個人能輕易成為「跨性別」而不必經歷任何焦慮或憂鬱,這在當時真的讓我非常吃驚 8

當你屬於「被壓迫」的少數族群、在充滿仇恨和恐跨情結的世界中掙扎求生的跨性別孩子,這樣的身分會讓你神奇地大受歡迎,而且這種反應在網路上更是顯著,因為大多數自認是跨性別的孩子最初都是在網絡上接觸到性别認同意識形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十歲孩子自認是「泛性戀非二元無性別半浪漫」(pansexual non-binary agender demiromantic)。這就是現在最酷最潮的東西,但這一切都附帶著嚴重的後果,而「社會變性」更是將自認跨性別的孩子推向了一條通往用手術殘害、絕育和不可逆傷害的道路。

學校准許這些孩子「變性」其實對他們造成極大的傷害,而且那不符合自認跨性別的孩子的最佳利益。此外,這種百分之百肯認的文化,將任何懷疑論都貶斥為「跨性別恐懼症」,我也聽過我的朋友們重複這樣的口號:「如果你覺得自己有可能是跨性別者,那麼你很有可能就是。」

此外,我是個留短髮、穿長褲的女孩,我也被問過很多次我是否在「變性」,以及我希望用什麼代名詞被稱呼,但我那些符合典型性別氣質的朋友們卻都沒有受到這樣的對待。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我們這一代人是怎麼支持這些僵化、退步的性別刻板印象,還認為男孩或女孩就應該是什麼樣子:這就像我們突然回到了五十年前,又一次,所謂女人只不過是一件漂亮的裙子、閃閃發光的高跟鞋、特別喜歡縫紉、偏愛玩芭比娃娃,還有一顆粉紅色的 (女性) 大腦。

他們事實上是在強化他們極力想要摧毀的二元 (對立) 性,依照每個人的性格和偏好,將所有人都塞進一個粉紅色或藍色的分類小盒子裡,而生物學從一開始就不在他們的考量之中。在九年級 (國三) 的學校宿營期間,跟我住同一頂帳篷的女孩們四處輪流宣布她們的自選代名詞,我因為擔心自己的性別批判態度會暴露而不得不參與其中。在我一位年紀較小的朋友的體育課上,和她同組的女孩們也互相詢問彼此的自選代名詞。而且這件事是發生在女子體育課上!

在學校裡,孩子們將展現陰柔特質和身為生理女性當作同一件事,他們也將展現陽剛特質當作字面上的身為生理男性。在他們看來,沒有女生會留短髮、穿長褲又喜歡打電動──她必須是個男生才能這麼做。比起生理性別的生物學現實,他們更重視退步、性別歧視的刻板印象。

學校裡還發生了其他事情,例如有女孩在女更衣室抱怨父母不讓她們買束胸,她們還聲稱戴束胸沒有不好的副作用 (實際上很多:肋骨骨折、肩膀脫臼、發癢、水腫、麻痺、感染、乳房永久變形),她們還說自己還是會去買一個然後就離開父母。那些「自我認同」與生理性別不同的孩子,可以拒絕進入正確的生理性別更衣室,轉而去男女混合的廁所間裡換衣服──我們學校同時設有男、女和男女混合的廁所。

就像我說過的,我認識的每個孩子都相信性別認同意識形態,而且你會常常聽到學生們詢問彼此這類的問題,比如──「哪個詞說的是受到非二元性別吸引的人?」(順帶一提,答案是「超性戀」(Skoliosexual)),以及其他類似的問題。學校在年級主任辦公室附近貼了一張海報,上面提供了一個線上的「保密安全空間」給 LGBT+ 學生,當我去看他們的網站時,我最先看到的是「跨性別女性是女性,跨性別男性是男性。這是一個符合常識的敘述。」除此之外,學校裡的孩子和我所有的朋友都拒絕稱呼母親為母親,他們反而是用「分娩伴侶」來稱呼母親,「非分娩伴侶」(non-birthing partner) 來稱呼父親。

他們不再用「生理男性」或「生理女性」來描述生物學上非男即女的人們,而是使用荒謬的術語如「afab」或「amab」,意思是「出生指定女性 (assigned female at birth)」和「出生指定男性 (assigned male at birth)」9。他們怒吼自己有多痛恨「恐跨仔」,並對性別認同意識形態表現出近乎邪教徒般的忠誠。他們也痛恨像我這樣的人,我們不認同這個性別歧視又恐同的意識形態,因為它會危害女人和女孩,但知道他們如此痛恨我們依然令人感到十分痛苦。

老師們對此毫無作為,有些甚至鼓勵這種行為;他們在正式註冊資料上更改了我一位朋友的名字,當時她只有十一歲,並自認是「跨性別」和「泛性戀」。老師們用男性代名詞稱呼她,雖然不能百分之百肯定,但我相信她在正式註冊資料上的「性別 (gender)」(應該是生理性別 (sex)!) 已經被改為男性。此外,有些老師非常地覺醒。辯論社的老師就佩戴了驕傲旗幟徽章,我因此在辯論時害怕發表自己的真實意見,以免聽起來不夠政治正確,負責管理 LGBTQ+ 社的三位老師也會詢問孩子們的代名詞。圖書館館長也佩戴驕傲旗幟徽章,他還創立了「平等社」,他就是安排了那個書籍展覽的人,其中展出了那本具有露骨內容的書籍 (雖然在我和我媽寫信給學校後就移除了)。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我的學校遠非最糟的一個──對於性別認同意識形態如何滲透一所學校,我的證詞是相對比較溫和的例子。我聽過英國家長和老師的說法,他們說每個孩子在課堂上發言之前都必須說出他們的自選代名詞;向六歲的孩子們教授「性別流動」和「泛性戀」等詞彙的投影片;敢於發聲的教師和學生受到可怕的對待。這是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環境。

我們必須喚起大家的注意,讓他們看見學校向兒童灌輸性別認同意識形態的情況,以及這種環伺在反對意見周遭、零容忍與充滿敵意的氛圍。我親眼見證了我的朋友和同學對這種意識形態展現出的強烈忠誠──正如我之前所說的,這於情於理都感覺真的像是一個邪教:他們對這種意識形態表現出來的強烈忠誠心,卻在本質上使人們淪為毫無意義的性別刻板印象。

更糟糕的是許多學校鼓勵這種態度的方式,他們以明顯的政治偏見向兒童灌輸性別認同意識形態,卻沒有承擔隨之而來的任何後果。更令人震驚的是缺乏對兒童安全的保障,正如我在平等社聊天群組中所見到的,一個由校方組織並受認可的社團有一個聊天群,但是女孩們在上面交換色情片的連結,談論她們最喜歡的 A 片類型並聊得很嗨。

現在我們已經不停寫信給學校,但我們的擔憂似乎仍未被嚴肅看待。現在是時候讓政府停止肯認和鼓勵妄想,轉而平息這種環伺在不同意見的強烈教條式氛圍。這一切都可以透過發布明確的指導方針來實現,能確保學校的政治中立性,並指示校長不要將極具爭議的意識形態當作事實來呈現給學生。


  1. 文中的「性別認同意識形態」,其原文為 gender ideology 和 gender identity ideology,關於 gender (社會性別) 如何被誤用並且被擴大解釋為 gender identity (性別認同),請見 No Self-ID Taiwan 讀者關於性別 (gender) 的投稿。

     ↩︎

  2. 英國的「個人、社會、健康與經濟教育」課程 (PSHE) 全名是「Personal, social, health and economic education」,是英國教育部在 2000 年提出的課程,希望學生可以更全面的發展,對於個人和家庭還有社會都具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在將來的生活更健康和安全,並對社會更有責任感。 參考來源  ↩︎

  3. Butch lesbian 是指女同志中的偏男性化 / 陽剛角色,中文有人稱做 T,也可稱 tomboy,tomboy 原本是指個性打扮都像男生的女生。然而如文中所述,這個名詞也被跨運人士劫持,他們無視原先陽剛女同性戀的用法,認為 butch 是對女跨男的蔑稱。 ↩︎

  4. 台灣的 LGBT 社團請見 台灣 LGBT 組織列表 。目前大專院校的 LGBT 社團多由 LGBT 學生主導,並與國內 LGBT 非營利組織交流密切,通常會舉辦與 LGBTQ+ 相關的課程和活動,以及參與每年的同志大遊行或跨性別大遊行。 ↩︎

  5. TERF 是 Trans-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 的縮寫,有時譯為「排跨基女」,指的是一些認為女人即為生理女性,拒絕將跨性別女性同等視為女人的女性主義者,她們的立場通常是反對跨性別女性進入女廁、女宿、女澡堂或女子監獄等純女空間,同時也反對跨性別女性參與女子賽事等。但後來該詞被用來稱呼任何反對跨性別運動主張的女人,只要是對於跨性別意識形態有任何質疑或不同意的人,就會被其支持者貼上此標籤。 ↩︎

  6. 推動免術換證的伴侶盟在「認識跨性別」種子教師培訓手冊裡面宣稱「因為雙性人存在所以生理性別不只兩種」的錯誤生物學觀念,還推廣「陽剛=男/陰柔=女」的性別刻板印象。關於生理性別的定義,詳見 No Self-ID Taiwan 官網翻譯文章。

     ↩︎

  7. 近幾年在歐美等國均出現大量自稱感到性別不安的青少年,且人數與以往相較皆成長了數千個百分比。然而,進行社會變性或甚至醫療變性後感到後悔並決定中止的人數也在增加,詳情可見 No Self-ID Taiwan 官網翻譯的這篇研究。

    目前歐美已有脫跨者將醫師告上法院,認為醫師當時進行的醫療行為並沒有仔細評估患者情況,也沒有向患者詳細說明後果。 ↩︎

  8. 推動免術換證的伴侶盟在跨性別平權站「 什麼是性別不安? 」的頁面上聲稱「『性別不安』指的是個人的性別認同與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不一致,所引發出的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的產生,可能來自於對自身身體 (例如:特定器官) 的厭惡,也可能來自於對社會性別角色的不適應 (例如:一再被錯稱性別)。」 ↩︎

  9. 推動免術換證的伴侶盟在跨性別平權站「 性別的多樣性 」頁面上聲稱「生理性別必非完全穩定不變,可能會因為內分泌失調、更年期到來、賀爾蒙補充、性器官摘除等情況而有所改變。」且「出生指定性別 (Sex Assigned at Birth):出生時被醫生或父母依身體的外觀 (通常是性器官) 所認定的性別,經常成為個人戶籍性別登記的依據。」 ↩︎

想要收到網站的最新消息嗎?

訂閱最新消息

贊助網站

支撐網站的基本營運開銷,讓網站走得更長久。

贊助網站

贊助網站

支撐網站的基本營運開銷,讓網站走得更長久。

贊助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