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美國對性別轉換藥物的誤解

截至 2021 年,美國國內診斷患有性別不安症的孩童和青少年數量飆增至超過 42,000 人,較 2017 年人數高出 3 倍。美國進行的性別肯認治療,在諮商後往往導向給患者開立青春期阻斷劑和異性荷爾蒙,有時會進行雙乳切除術,或使用皮膚、部分大腸以製造假生殖器。目標是讓患者的身體外觀能與自我觀感相符。

支持者認為若未能給性別不安症孩童施以性別肯認療法即為恐跨,且是在提高患者自殺的風險。目前美國兒科學會 (AAP) 和大部分的醫療機構都支持這套療法。

但英國、芬蘭、法國、挪威、瑞典等國則開始有所警戒,呼籲醫生應在醫療上審慎評估,並稱肯認療法為「實驗性療法」。目前的患者群體已經有別於 20 年前訂定荷蘭協議 (Dutch Protocol) 的情況,當時主要患者群體是長期患有性別不安症的男性,而現今大部分患有性別不安症的是青少女,其症狀出現時間相對短暫,且部分患者同時患有憂鬱、焦慮或自閉症。現在精神疾病不再是接受性別肯認治療的屏障,然而對這類型的病患施用性別轉換藥物和手術,會有同樣的療效嗎?

目前尚無答案。因為關於青少年接受性別肯認治療的臨床證據曖昧不明。一份英國於 2020 年回顧臨床證據的正式報告發現此領域中所有研究的品質都很差,瑞典的報告也得出類似結論。研究者經常難以總結性別肯認治療所帶來的療效究竟是否可以持續,抑或療效應該歸功於藥物、諮商或兩者綜合的結果。有些較早期的研究推論大部分孩童在不接受醫療介入的情況下,性別不安症狀會自然消失。青春期阻斷劑的長期效果依然不明,有部分研究提出關於大腦發育遲緩和骨質疏鬆的擔憂。

醫療體系本身雖有建立預防濫用治療的措施,但條件參差不齊,完全依醫護人員自主決定是否遵從。吹哨者表示有些孩童和青少年只在一次粗略評估後就收到青春期阻斷劑,同時脫跨者群體人數正在逐漸增長,這個群體表示自己後悔接受治療,他們的身體留下疤痕、失去生育能力、造成無法復原的外貌改變,且對於治療性別不安的手段感到不滿。

美國的專業機構雖承認治療手段背後所依據的科學證據品質低落,但仍稱他們有義務緩解患者的心理痛苦。反正無論是何種醫療介入手段,一定都會有患者感到後悔,且據他們所觀察,對性別肯認治療最嚴重的抨擊都只是空穴來風。美國助理衛生部長瑞秋·萊文 (Rachel Levine) 表示:「性別肯認治療的價值和重要性……對醫療專業人員而言是無庸置疑的。」

其實醫界對此並非毫無疑義。但當醫療從業人員表達擔憂時,他們就會被貼上恐跨的標籤,有些人在人際和工作上都因此遭到打壓。醫療科學不應如此運作,治療手段應該要由逐步累積的充分證據來背書,用以權衡相關療程的利益與風險,且當治療造成的後果無法恢復,決定權也不在青少年和焦慮的家長手中時,就得擔負起更大的責任。

《經濟學人》認為適當的政策不是全面禁止,而是如英國國民保健署 (NHS) 和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的推動方向:以心理諮商為主,但仍保留嚴謹的臨床實驗系統以提供藥物治療。理想的情況是,美國的監管機構也應該要堅持進行臨床實驗,若不同意識形態間的文化戰爭迫使臨床實驗無法實行,則也應透過鼓勵吹哨者,並呼籲病患參與臨床實驗等手段來維持相關準則。

想要收到網站的最新消息嗎?

訂閱最新消息

贊助網站

支撐網站的基本營運開銷,讓網站走得更長久。

贊助網站

贊助網站

支撐網站的基本營運開銷,讓網站走得更長久。

贊助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