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造輪子?英國研究指出生理性別比性別認同更能預測運動表現

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 的阿姆斯壯博士 (Dr John Armstrong) 等學者在《英國醫學期刊》(BMJ) 的運動醫學子期刊《BMJ 開放取用期刊:運動醫學 (BMJ Open Sports and Exercise Medicine)》上發表論文,指出相較於個人的「性別認同」,其生理性別才更能預測運動表現。現今有關「性別認同是否比生理性別更影響運動表現中的性別差距」的研究較少,目前的大部分研究都主要集中在純生物學和犯罪學領域。

該項英國研究從 85,173 筆參賽結果中採樣 166 筆資料,是迄今最大的非二元組別運動員格式化數據。由於比賽結果並未提供這些運動員的生理性別,研究團隊改透過先前的參賽紀錄或選手原名來推論出運動員的生理性別。他們以比賽成績作為結果變數,生理性別、性別認同、年齡、賽事為解釋變數,來建立多個線性模型。研究者發現,即便同為非二元組別運動員,其比賽成績仍因生理性別而出現差距,且不比男女組別運動員間的差距小。

研究結果還指出,在控制了生理性別和年齡變數後,非二元組運動員可能還跑得比男女組的人慢。阿姆斯壯博士表示:「性別認同固然對很多人來說極為重要,但生理性別也是如此。考慮到性別認同理論缺乏實際證據,人們不應預設性別認同比生理性別更顯著影響比賽成績。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若要了解非典型性別認同者的需求,也要考慮生理性別,因為生理性別在任何分析中都是重要的變數。因此,在收集數據時,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都應被視為有價值的解釋變數。」

想要收到網站的最新消息嗎?

訂閱最新消息

贊助網站

支撐網站的基本營運開銷,讓網站走得更長久。

贊助網站

贊助網站

支撐網站的基本營運開銷,讓網站走得更長久。

贊助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