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隨著美國最高法院即將審理青少年變性治療禁令的法規是否合憲,德國和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青少年罹患性別不安 (gender dysphoria) 多為暫時性症狀,多數青少年的性別不安相關的確診證明在 6 年內便會從醫療紀錄消失。這引發全球學術界和醫學界討論:青少年的性別不安是否有醫療干預的必要性?
在全球,有成千上萬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性別感到痛苦,許多人尋求荷爾蒙治療,有些甚至使用青春期阻斷劑或尋求手術切除第二性徵。儘管這些治療可能導致不孕或永久性功能障礙,醫學倫理爭議不斷,但兒童性別認同診所的意見領袖普遍主張,青少年若持續經歷性別不安,這種狀況通常會持續終生,跨性別青少年會成為跨性別成年人。因此,許多醫生都採「性別肯認療法」(gender-affirming care),認為沒有必要評估求診兒童真實的性別認同為何,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導致當今性別不安的青少年與上一代不同,更多患者是青春期才出現困擾的生理女性,且常伴有其他精神疾病或自閉症。
然而,隨著被視為里程碑的英國《卡斯報告》(Cass Review) 的發表,該報告的主要作者及大量持懷疑觀點的人認為,現有科學數據不足以支持此一假設。批評者稱,由於很少有研究追蹤這些性別不安的青少年,即便有,這些研究也缺乏長期數據,令專家難以預測性別不安青少年的未來發展。
現在,有兩項新研究正在挑戰青少年性別不安為永久性的主流觀念。德國和美國的調查人員發現,大部分被診斷出患有性別不安的青少年,他們的診斷在 6 年內便會從醫療紀錄中消失。
美國保守派智庫「曼哈頓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 的研究員雷奧·沙皮爾 (Leor Sapir) 分析 2017 年至 2023 年約 85% 美國投保人資料庫中的保險理賠數據,發現 2017 年被診斷為性別不安的 6,600 名 12.5 至 17.5 歲青少年,僅有 43.7% 至 46.2% 到 2023 年仍保留診斷。他的另一類似分析顯示,2017 年 9,144 名 7.5 至 17.5 歲的未成年人中,只有 42% 至 45% 在 6 年後仍保留性別不安的相關診斷。
德國團隊在德國的《聯邦醫師公會會刊》(Deutsches Ärzteblatt) 上也發表了類似研究,他們分析 5 至 24 歲德國年輕人在 2013 至 2022 年的醫療理賠數據,發現性別不安的年診斷率在 10 年內增加了 8 倍,且 15 至 19 歲生理女性的診斷率始終最高。2017 年近 7,900 名性別不安患者中,只有 36% 到 2022 年仍保留此類診斷紀錄在案,其中 15 至 19 歲生理女性裡只有 27% 的人仍保留診斷。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 (Amsterdam UMC) 健康心理學家暨兒科性別醫學研究員湯瑪士·D·史坦斯瑪 (Thomas D. Steensma) 表示,「身份探索是青春期的核心特質。這些分析顯示,性別不安診斷的盛行率近年增加,但並非所有被診斷者持續出現此狀況,兒童與未成年人的性別認同仍在發展。」
不過,保險索賠數據本身存在侷限性,比如無法得知醫生是出於什麼原因記錄患者的性別不安診斷,或為什麼後來不再記錄,也缺乏臨床評估的細節。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Groningen) 精神病學資深研究員莎拉·伯克 (Sarah Burke) 就對兩項研究持保留態度,因為沙皮爾的研究未經同儕審查,德國研究也僅發表在她認為的「當地期刊」上。但她表示,這些分析結果與她自己最近的研究結果一致,她的研究顯示,有 11% 的青少年早期表達「希望成為異性」的,但只有 4% 的人到 20 多歲時仍抱有同樣的想法。伯克認為這表示性別不一致的感覺是年輕人成長時會經歷的正常情況,現今臨床上對性別不安和性別問題可能存在過度診斷的情況。
- 美國研究 Adolescent Gender Dysphoria Is a Temporary Diagnosis for Most TeensCity Journal(備份)
- New Evidence Challenges Justification for Child Gender TransitionsThe New York Sun(備份)
- 德國研究 Störungen der Geschlechtsidentität bei jungen Menschen in Deutschland: Häufigkeit und Trends 2013–2022Deutsches Ärzteblatt(備份)
- 德國研究 PDFDeutsches Ärzteblatt(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