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有一位女跨男換證多年,罹患疾病需要換腎。然而,男性與女性換腎的評估標準不同,女性換腎往往較男性緊急,該位女跨男因為醫療系統中無法得知他的原性別,因此比照男性的換腎標準,導致移植腎臟的時間延遲了一年之久,致使他面臨生命危險。
一名肥胖的女跨男因腹痛就醫,雖然有告知護士他是跨性別,但由於電子病歷上註記為男性,檢傷護士疏忽而將他按照男性腹痛流程處置。幾個小時後,急診醫生做了詳細檢查才證實他懷孕,且胎兒心臟活動不明確。雖然隨後緊急進行剖腹產,但最後仍然死胎。
服用睪固酮但保留女性生殖器官的女跨男仍有可能懷孕。在美國,追蹤女跨男生育情況的數據有限。羅格斯大學的研究發現,懷孕的女跨男可能比想像的多,有高達 30% 的女跨男曾經意外懷孕。
生物學家譴責:否定生理性別對科學恐有危險
作者 Wright (演化生物學家) 和 Hilton (發育生物學家),撰文抨擊跨性別意識形態是如何混淆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並譴責《自然》期刊與《科學人》雜誌的類似言論。他們表示,人類的生育構造在出 …
醫生如混用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可能使病人被誤診的風險上升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的一篇研究,即使 WHO 明確區分了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臨床的現況卻是兩者混用,跨性別患者更可能因此遭到誤診。該研究認為,區分兩者的目的在於釐清真實生理與用藥狀況,以利醫護做出更精 …
英國醫院在男性做放射線檢查或癌症療程前,先詢問他們是否「懷孕」
英國衛生局 2017 年發布的新版《游離輻射(醫療暴露)規例》,將放射檢查前應詢問的對象由「育齡婦女 (female of childbearing age)」改為「 …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在一則公告中表示即將更新它的《性別健康指導手冊》,並說生理性別「不只分成」男性或女性,而且性別認同「是連續體 (光譜)」。同時,它也強調新版的手冊,將會超脫過往在性別與健康的「二元化做法」。
1995 年諾貝爾生醫獎德國女得主表示:生理性別只有 2 種
1995 年諾貝爾生醫獎德國女得主 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 接受女性雜誌《EMMA》採訪時,表示德國 LGBTQ 事務專員 Sven Lehmann 說的「生理性別有很 …
蘇格蘭 NHS 新的「跨性別包容指南」建議在醫療領域推動去性別化
蘇格蘭國民保健署 (NHS) 新的跨性別包容指南正在等部長批准。其建議 NHS 應「擺脫」性別健康照護 (gendered healthcare),並承認「患者的性別認同種類不斷增加,特別是非二元身 …
加拿大癌症協會竟建議男跨女應接受子宮頸癌症檢查?!
近日,加拿大癌症協會 (Canadian Cancer Society) 因為在官網建議男跨女接受子宮頸癌症檢查而遭到批評。加拿大癌症協會認為:男跨女可能因為接受陰道成形術而擁有類似子宮頸的部位,因此 …
美國疾管署被指控「模糊政治與科學」,竟稱男跨女可安全哺乳,卻未提及對嬰兒造成的健康風險
美國的衛生部門官員遭受批評,因為他們在疾管署的網頁提倡男跨女進行哺乳卻不提及對嬰兒的風險。在一個名為「健康平等注意事項」的章節,宣稱「任何人都不需要經過生產就可以哺乳」。另一個問與答的章節提及胸部手 …
英國獨立電視網 ITV 採訪自稱「母親」的男跨女 被人爆料不只「給嬰兒餵奶」還「業配乳夾」
工黨女性議員因指出男跨女不可能是「母親」而受抨擊
男跨女社運運動家 Mika Minio-Paluello,是英國工會聯盟 (The Trades Union Congress,TUC) 的氣候與產業 …
澳洲女跨男患者因不知情而在子宮切除手術時失去寶寶
在澳洲墨爾本市皇家婦女醫院 (Royal Women’s Hospital),一名女跨男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受了子宮切除手術,結果失去了未出生的嬰兒。38 歲的傑西·波爾納 (Jesse …
伴侶盟在 Line 公開群組「多元性別在桃園」中表示生理性別屬於隱私,大多數第一二線醫療人員沒必要知道病人的生理性別。
台北市議員何孟樺:向民政局爭取統合各項資源製作「跨性別生育準備手冊」
台北市議員何孟樺 4 月 22 日在個人粉專報告民政部門質詢,針對「缺工議題」、「多元性別權益」、「政風改善」、「生育獎勵金」獲得市府團隊正面答覆研議辦理。其中「多元性別權益」何孟樺提出應「積極催生跨 …
當病人的證件或文件不標註生理性別,或是標註錯誤的生理性別時,對醫療的影響有:
現今許多藥物仍有生理差異之區別,如藥品種類、使用劑量等,某些藥物可能會因不同生理性別而有不同影響。在不清楚生理性別的狀況下可能會造成錯誤用藥。
導尿管置放和照護的作業,職務分配上有些醫院規定女性由護理師負責,男性則由專科護理師或醫師負責,因男性的尿道長且中年男性及較年長的容易有 BPH (攝護腺肥大症) 的問題,會增加插尿管的困難性5。或是為避免醫療糾紛由同性別負責6。
另外,單一性別的病房若實質上變為男女混住,可能更容易出現糾紛。
以健康議題收集個資時,生理性別為其中重要依據,若健保庫內資料與實際不同,將可能無法區別罹病率、死亡率差異,必須清楚區分才能更有效判斷。
若受試者依性別認同報名,可能會不符合標準,此時可能需要花費更多成本 (如經費、時間、儀器排檔等) 另外尋找自願人士。且若以生理性別不符婉拒,是否會因歧視疑慮而被迫納案?
若資料庫中登記的性別與實際不符,政府如何發送健康檢查通知 (如子宮抹片、乳癌檢查等) 給正確的人?
生理性別不明顯註記、甚至錯誤註記而造成的以上影響,皆會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量,繼而排擠到其他人的醫療資源。